分享

朱熹的家庭和睦观

 茂林之家 2017-05-25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死后追谥文,故后人亦称其为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不仅在做学问上成绩斐然,而且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他的《朱子家训》全面阐述了朱熹关于做人的准则:仁、义、礼、智、信,可谓字字珠玑;在家教方面,倡导家庭亲睦、人际和谐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强调孩子的重德修身、独立自主。

朱熹的家庭和睦观

倡导家庭和睦

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对每个人来说,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也是休息和生活的港湾。上至社会名流,下至平民百姓,事业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创造和睦的家庭生活,对培养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朱熹的《家训》为家长们在家庭氛围营造方面,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南。

《家训》要求父母对子女要“慈““教”。他认为“父之所贵者,慈也”。所谓“慈”,即父母要疼爱子女。大学之道在至于至善,父母对子女的爱必须是至善的爱。但是父母对子女千万不可溺爱,溺爱是害。如果子孙不肖,对其放纵是不行的,所以朱熹指出:”子孙不可不教也“。特别是当代社会的独生子女问题,他们是被父母乃至爷爷奶奶视为掌上明珠,并一味迁就、百般疼爱,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的性格,根本不讲长幼之序,不懂礼貌,什么事都由着他,犯了过错也不指教,在家庭里称”老大“。这种性格懂得养成,对孩子成长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父母在对子女倾注慈爱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孩子的管教。人在孩童时期,神情未定,可塑性大,要抓紧这个有利时机给予教育,使其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

朱熹的家庭和睦观

朱熹也要求子女对父母要“孝”。“子之所贵者,孝也。”所谓“孝”,是指子女要善待父母,父母在世,子女要奉养、尊重,父母死后要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朱熹强调的“孝”是真心实意的孝,是子女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心甘情愿地付出。父母辛辛苦苦将子女养大,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无数无私的爱,而作为子女,一旦独立就应当主动承担赡养父母的任务,使其安度晚年,不仅在物质上关心父母,更应在精神上关心父母,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平常要多问寒问暖,问疾问安等。同时,子女要善其本身,不要让父母“讨气”,特别是要杜绝不孝的事情发生,如懒惰、赌博、斗殴等。对于一味受溺爱,不知道感恩的现代孩子来说,朱熹的这一要求,意义重大。

为创造和睦的家庭氛围,《家训》要求夫妻关系要和睦。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与基石。“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夫和妇柔是夫妻相爱的关键。所谓“和”,即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时,不走极端,保持心平气和的理智。所谓“柔”,即柔顺温和。夫和妇柔,就会相亲相爱,夫妻出现矛盾就会很容易化解。父母关系的和谐,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最好的事情。

朱熹的家庭和睦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