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部泛酸、烧心……或许是胃食管反流病! 看看中医教授如何调养

 爱学知识的诗人 2017-05-25

在中医看来,胃食管反流病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胃肠疾病的共同表现,因此在中医文献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病名,古医书中的泛酸、烧心、胃咳、胸痹、噎膈、胆呕(胆汁反流)等,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相符合。

明代医家唐守元《医林绳墨》记载:“吞酸者,胃口酸水攻激于上,以致咽嗌之间,不及吐出而咽下,酸味刺心,自若吞酸之状也。”这些症状就是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表现。

见酸不治酸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胃气上逆,与胃、脾、肝、肾关系密切。如果胃失和降或脾失健运,都会导致浊气不降、胃气上逆;肝气不舒,犯胃克脾,也会导致胃气上逆;先天不足或后天失于调摄,脾肾气虚,导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也可出现反流。

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危害是胃内容物中的胃酸刺激食道、咽喉、气管、口腔和鼻腔的黏膜,西医治疗主要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奥美拉唑等。但是从中医角度讲,反流的根本问题并不是胃酸过多,而是胃酸去了不该去的地方,可以叫作“酸错位”。

如果抑制胃酸分泌,实际是抑制了胃的消化能力,所以有的人用药后不但没有效果,反而症状加重。中医强调“治病必求于本”,不能被疾病症状的表面现象、局部表现所迷惑,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笔者提出“见酸不治酸”的原则,就是不应该抑制胃酸的分泌,而是要消除导致胃酸沿着食道逆行的原因。

比如反流的直接病机是胃气上逆,但这一般只是标,临床所见,多是因虚而致胃气上逆,如脾胃气虚,以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此种情况必当以补脾胃为本。

中医防治之法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丰富多样,以中药内服和针灸最为常用,患者平时在家还可以采用刮痧、食疗等方式自我调养。

中 药 中药治疗特别强调辨证施治。临床上常见的胃食管反流病证型包括脾胃气虚、脾胃虚寒、肝气犯胃、肝郁脾虚,此外还有肝胆火旺、上热下寒等,要根据这些不同证型用药。如脾胃气虚可服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脾胃虚寒可服附子理中丸,肝气犯胃和肝郁脾虚可服逍遥丸,肝胆火旺可服龙胆泻肝丸。

针 灸 与药物治疗相比,针灸更有优势,因为可以避免刺激胃肠或增加胃肠负担。同时,许多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针灸除了能明显改善患者身体上的不适症状,还对心理失调有很好的调整作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穴位有很多,常用的有内关、中脘、足三里、公孙、至阳等穴位,平时经常按压这些穴位也有减轻反流的作用。

刮 痧 中药和针灸治疗都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必须找专业医生,而刮痧则可以作为居家调养之法,安全又有效。具体方法是:用刮痧板或牛角梳的梳背,蘸点儿刮痧油或清水,在后背脊柱两肩胛骨之间的部位来回刮,刮出痧即可。每周或每2周1次,主要根据出痧情况,痧消失以后就可以再刮。

食 疗 焦三仙茶:焦麦芽20克,焦山楂20克,焦神曲20克,泡茶喝,或水煎代茶饮。能健脾和胃,常喝有效。另外,山药有健脾益肾的作用,平时可多吃。

三分治七分养

俗话说疾病要三分治七分养,胃病尤其如此。精神因素对脾胃影响很大,过度的忧愁、思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均会伤及脾胃,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病。

因此,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并保持愉悦的心情,才是预防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根本之策。

作者:白兴华(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教授)

文章内容来源:《医食参考》

更多药食同源,食品安全,美食营养,疾病防治,减肥保健,长寿养生等专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yishicankao(长按可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