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献:明代官窑的制瓷用土研究

 h0ping 2017-05-25

自古以来,中国即以制造瓷器闻名于世,除了有优良的技术传统之外,更生产质优的瓷土及高岭土,这是因为高岭土和瓷土是制造瓷胎的重要原料之一,它不仅和瓷器的质量,而且和瓷器制造的技术,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文献:明代官窑的制瓷用土研究

明代官窑遗址特展部分图片▲

众所周知,景德镇是以出产白瓷而著名,其洁白致密的瓷胎,是因为从元代就开始使用高岭土加瓷石两种原料混合来制作,在陶瓷工艺上称之为“二元配方系统”。

高岭土和瓷石是有分别的,若我们仔细体会古代文献中有关用土的记载,可以清楚地了解它们的不同。明代宋应星在一六三六年刊印的《天工开物》的“陶埏·白瓷”卷中记载景德镇瓷胎制作技术时说道:“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粱(岭)山,出粳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清代无名氏《南窑笔记》中“合泥”又谓:“不子性软,高岭性硬,用两种配合成泥。或不子七分、高岭三分,或四、六分,各种搭配不同……一切瓷器坯胎骨子,俱用合泥做造。”

文献:明代官窑的制瓷用土研究

明代官窑遗址特展部分图片▲

从以上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从明到清代的制瓷工艺上,都是以高岭土和瓷土混合使用的,高岭土指的是产于景德镇东五十公里。以高岭山为中心的地区所出产的白色土状瓷用原料,其化学组成中的三氧化二铝高达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在高温烧制时不易软化变形,故《南窑笔记》中称其“性硬”,将之掺入瓷土中制作瓷器,可以防止瓷器坍塌变形;同时,由于羼人高岭土混合制胎的关系,瓷器的烧成温度提高,瓷器的物理性能改善了许多,瓷胎中的玻璃相减少,莫来石增加,瓷器的热稳定性随之提高,景德镇瓷器从此开始由低火度的软质瓷逐渐变成高火度的硬质陶,而瓷器的漂白度也相应提高。另一方面,更降低了瓷器烧造的成本,因为瓷石为石质原料,采掘困难而且需要经过长时间舂打成粉,和水做“不”,才能使用,而高岭土为土质原料,仅需淘洗即可使用,配合使用,让时间和成本节省了许多,这是景德镇制瓷工艺的伟大成就之一。

文献:明代官窑的制瓷用土研究

明代官窑遗址特展部分图片▲

综观明代史料,在明嘉靖以前,还没有“高岭土”这一名称,但在嘉靖到万历初年的文献中,却出现了一种与高岭土形态与功能相近的黏土,这即是所谓的“麻仓土”。

明代王宗沐在《江西大志》卷七“陶书·砂土”条谓:“陶土出新正都麻仓山,曰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为官土。土埴垆匀有青黑缝、糖点、白玉、金星色。麻仓官土一百斤值银七分,淘净泥五十斤,曝得干土四十斤。”又记“湖田石末”时,夹行小字批注谓:“和官土造龙缸取其坚”,从这段记载,我们从形态、加工情况和功能以及地点的实际勘察来看,可以确切地证明王宗沐所说的麻仓土即是高岭土,因为麻仓土在记载中为土质,加工情况为淘洗,不同于瓷石的春打成粉,而且是“和官土以取其坚”,在实际的勘察中也发现麻仓山即是高岭土的采掘故址,由此可见,高岭土在被开采之前,明代景德镇陶土是使用麻仓土的,也即是文献记载中所提及的“官土”。

文献:明代官窑的制瓷用土研究

明代官窑遗址特展部分图片▲

这些官土,民窑是无权使用的,只能采取较次级的。到了万历时期,由于官土逐渐用完,御器厂又要霸占其他地方的瓷土为“官业”,曾经引起当时民间的反抗,《浮梁县志》中记录了这次的官民之争:“万历三十二年,镇土牙戴良等赴内监称高岭土为官业,却渐以括他土,也徼采取,地方民衣食于土者甚恐……”而事实上,在嘉靖年间,麻仓土已有快用竭的记载,清代高濂《遵生八笺·论饶器新窑、古窑》谓:“世宗青花、五彩二窑,制器皆备,奈何饶土入地渐恶,较之二窑往时代不相侔,制度亦不及宣德远甚。”

文献:明代官窑的制瓷用土研究

明代官窑遗址特展部分图片▲

清代唐秉钧《文房肆考》卷三:“靖窑回青盛作,幽菁可爱。然当麻仓土将次告竭,饶土渐恶,体质较之宣器大不相侔,制度亦不及宣德远甚。”

乾隆七年《浮梁县志》卷十“陶政·陶土”亦记载:“明万历十一年,管厂同知张化美见麻坑老坑土膏已竭,掘挖甚难,每百斤加银三分。”

文献:明代官窑的制瓷用土研究

明代官窑遗址特展部分图片▲

由以上的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得知,明代初年到万历中期的官窑,都是使用麻仓土,亦即所谓的“官土”,而自明代万历中晚期以后,文献中不再见到麻仓土开采的记载,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的高岭土,而这种土则从万历中晚期一直使用到清代乾隆时期。

文章选自/信昶银艺术品鉴定资料库,2017/5/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