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上水的总量有没有减少?

 pgl147258 2017-05-26

地球看上去像一个大水球,表面70.8%是海洋,陆地只占29.2%。

地球的总水量有13.8亿立方千米,集中起来相当于一个直径1384千米的大水球。

这个水球如果摊开来均匀地铺在地表,那么全球地表的平均水深可达2650米。

地球上的水97.5%是咸水(海水占96.5%),淡水只占2.5%约3000万立方千米,这其中87%约2920万立方千米的淡水又是以冰川的形式集中在格棱兰和南北极的极圈内,剩下不到80万立方千米形成江河湖泊。

空气中的水含量有12900立方千米,如果全部降于地表水深仅1英寸。

地球上的水是处于一种动态循环之中的,在太阳光照射下,海水蒸发形成云,云层降雨,形成江河湖泊,最终又流向海洋。地球上的水就是这样,天上地下,陆地海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地球上虽然总水量充沛,但很多地方却总是缺水,并因缺水带来土地砂化、雾霾泛滥,河水断流。缺水严重恶化了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但是缺水不是整个地球的问题,而是局部水量分配失衡的问题,而且多半是人为所至。

那么地球上的总水量会不会减少呢?答案是不会的,至少在今后10亿年内不会减少。

因为一,我们的太阳是一颗稳定的恒星,它还有50亿年的寿命,今后10亿年内它还会一如既往稳定地燃烧,光辐射强度与现在相比不会有太大的增加,地球轨道仍将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内。

二,虽然几十亿年来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和太阳紫外线辐射无时不刻地吹拂着地球高层大气,不断地将其中的水分子电离成氢和氧,使地球的水量总是持续减少,但地球所处的空间存在着大量彗星碎片与尘埃,这些富含水的微粒每年都会以流星雨和微陨石的方式大量涌入地球,其中的水份刚好能弥补太阳辐射造成的水份流失。今后10亿年内这个动态平衡过程仍将继续。

三,今后10亿年地核不会有太多冷却,地球仍将维持一定强度的地磁场,地磁场的屏蔽效应仍将有效地偏转太阳风和其它带电粒子,很好地保护地球大气和水份不流失。

但是,10亿年以后就不好说了。反正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到时候地球就该和水说拜拜了!

地球的水量大约是一个1300-1600公里左右直径的水球(各种资料有些许出入),我认为在太阳变成红巨星之前,只要地球引力不减弱,月球引力不增加,没有带水的小行星撞击等登……水就是在蒸发和冷凝模式中循环,不增加不减少,


在地球上,能量是守恒的,物质也应是守恒的,也就是说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应没减少,只不过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外一种形态了。

全球水量主要指的是地球表部层圈中的水。其中,大气圈中的水以气态形式存在,空气中水分含量随地区和高度的不同而变化。据David H.Speidel等于1982年的估计,大气圈中总水分含量约为10.5×103——14×103立方千米,占地球表部层圈的水量的0.001%。液态水和固态水主要分布于岩石圈和水圈中。其总量目前尚难以精确计算。不过据推测约为13.8×10的八次方立方千米。其中,96.5%集中在海洋,3.5%散部陆地以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形式存在。

人类可饮用的水量除本身就少之外,再加上各种污染和浪费,其饮用水量就更少了。因此节约用水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息。

没有减少,反而在缓慢增加。为了解释这一点,需要了解一下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以及地球的起源。



普遍的观点认为,水来源于火山、彗星、小行星。地球是伴随着太阳的形成而出现的,一块星云,绝大部分物质形成了中心的太阳,其余变成了行星、小行星、宇宙尘埃等等。星球的形成是物质在引力作用下撞击和收缩的过程,撞击产生的热,和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组成地球的内能。早期地球地壳很薄,而且太阳系形成初期,不断有小行星、岩石砸向地球,看看月球上一个个的凹坑,地球大的多,肯定遭受的更猛烈。这些撞击砸破地壳,引起火山爆发,火山不仅带来岩浆、灰尘等等,还带来水蒸气。彗星实际是个脏雪球,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态各异,不断砸向地球,还有小行星,有的小行星上也有冰,这都是地球上水的来源。

直到现在,每天还有很多的岩石掉进大气层,因为太小了,很快就融化了,所以地球的质量还在增加,水也在增加。

太阳的紫外线照射水,水分子会分解成(氢原子+氧原子,尤其氢原子,更轻,更容易逃逸),当然这只是很小的分解,大多数是变成水蒸气。因为氢原子跟氧原子,可以透过大气层像外慢慢散发(量很小很小,但毕竟整个大气层比地球直径要大很多,科学嘛,0.00001的量也不能忽视)。根据有关研究,自地球诞生以来,水总量大概下降20%……也不知道真还是假的。不过有时候彗星这个脏冰球,进入大气层摩擦成水蒸气,也会慢慢补充一下的。所以,收支大概趋向平衡。如果用100年为界限,可以说总量不变,用40亿年界限,水的确少了一点点

要看怎么说了,因为水可以以很多总方式存在,但总体来说,不管它怎么变化,只要它不脱离地球引力范围,那它总量就不会减少。那一些已经干枯的星球又怎么解释呢?是因为表面温度太高所以无法以液态呈现吗?或者说它没来得及成为液态,就因为外围的条件又变成了其它状态,如果是那样的话,那只要给它适当的条件,应该还会恢复。因为文化程度限制,本人只是随便说说。

多谢邀请;首先我是没有多少这类知识的人,但我觉得地球的水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增加,只是目前极端气候,使水资源分布十分不匀衡。全球气温上升,虽然蒸发了地表的一些水量,但这只不过是微不足道一小部份。气温上升使古老冰川融化,特别是南北极冰川的融化,使海洋水位遂年上升,我想这就是地球的水不会减少的理由吧。

按自然循环规律来解析:水的总量可相互转化。但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革命造成淡水消耗超出自然再生的极限。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冰川融化与草原沼泽与森林资源涵养地的退化减少让黄河,长江也出现断流。这是人类发展自身需求超量开采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

矿山大肆采挖,造成地下水流失改道。农业灌溉机井过度开采地下水。工业用水及城市生活超级消费淡水资源都让地球不堪负重。自净循环的雨水资源没有湿地供蓄储。(如洪泽湖,千岛湖。太湖,西湖。鄱阳湖,白洋淀等洼地湖泊)。

海水是无法直接利用的水资源,海水淡化目前工业转化淡水成本很高。所以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今天城镇化建设,其实应早点下手雨水回收独立系统与污水处理区分利用。这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增长点。一,饮用自来水不该用来冲洗卫生间。三级净化污水完全可以预留管道节约淡水资源。二,农业灌溉用水在安全保障条件下完全可用三级污水净化后用于滴灌与漫灌。三,城市人口粪便生物处理回田化即可减小污染更是菌化后的农业,林业优质生物肥料。所以城市卫生间冲厕用水完全全部采用净化污水独立系统是科学战略布局人口发展未来的重大举措,笔者建议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及早进行布局。科学制定改造计划并报全国人大立法统一执行!

淡水是宝贵的生命之源!我们不能让人类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树立人人节水观念。笔者在山西多地农村走访调研发现农村比起50年前现在几乎到处断水。泉水枯竭,小河断流。比及当年河南林州市(红旗渠)缺水局面毫不逊色。

行动起来吧。爱我中华从现在做起,政府应该做出正确的战略眼光关注并引导全民支持“节水"意识的回归。

总体说来,地球上的水应该是每年都在增加,来自外太空的微小天体随时都在撞击地球,其中大部分是由冰块和尘埃组成的彗星碎片。这些天体的水份在进入大气层后被高温蒸发,然后在大气循环后形成降雨落到地表。曾经看到篇文章,它说有可能地球上现在的海洋都是地球在过去46亿年里不断收集太空垃圾的结果。

太阳光的紫外线能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能够透过大气层慢慢的散发逃逸到太空,虽然每年的量很小,但是时间对于一个星球的演化来说是很漫长的,如果放在数十亿年里,最终也会量变引发质变,水的总量下降是非常惊人的,就好比火星再过去也是有海洋的,但如今火星是个很干燥的星球了!地球的水逐渐慢慢的减少了,就好比月球,正在远离地球,每年远离虽然只有几厘米,但几十亿年里已经远离地球几万公里了,最终地球会彻底失去月球这个卫星,古代人们看天上的月亮要比现在大的多,或许不用望远镜用肉眼都能看清楚上面的环形山!年对于人类来说很漫长,但放在宇宙演化里,就是一瞬间,星球演化都以亿年来基本单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