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干部时,不以是否贤明善战作为标准,而决于味道是否鲜美,东海龙王的思维,可说旷古迄今了。 ▼ 前篇: 思维奇特的东海龙王 提到龙王,便想起听老家的人讲当年祈雨的情景。 老家在河北,一般来说气候比较湿润,起雾的时候白茫茫一片,对面不见人,雾中走一阵子,脸上手上便会湿漉漉的。也正因为如此,乡人不甚重视水利,一旦发生旱灾,那可就要了亲命了。此时,向龙王祈雨便成为唯一的办法。 ▲ 清代求雨图 在中国传统社会,祈雨是一件十分严肃而神圣的事情。 老家的乡绅会捐钱作会,先在龙王庙举行盛大的祭奠,而后将龙王塑像从庙里恭敬地抬出来,所过之处,乡民皆匍匐于地,向龙王叩头并大声忏悔自己做过的错事——从用字纸擦屁股到偷小叔子不一而足,以此忏悔因为失德导致不雨的惩罚。按照传说,只有这样龙王才会原谅大家,降下甘霖。 这个仪式已经很郑重,超过了县大老爷可以享受的程度,但在中国各地的祈雨中,只能算是平常。在更加缺水的陕西,《白鹿原》中白嘉轩族长祈雨竟然是要钢钎穿腮向龙王表示诚意的。 由此可见龙王在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然而,《西游记》中的龙王,却让人觉得属于思维比较奇特的种族。 咱们不说那个NoZuoNoDie,引发了西天取经事件的泾河老龙——它不靠谱可能因为它属于龙族的边缘品种,进化不够完全。咱们说东海龙王敖广,那是四海龙王中的老大,龙王们上表时以他为先,几乎可以算作龙族招牌式的人物,那个脑子同样很古怪。 老萨这样说东海龙王,可能有朋友不能同意。在孙悟空来访事件中,这位龙王表现得豪爽谦和,面对猴子的无理纠缠又能清楚判断形势,进退有据,比金那个啥明白多了,怎么能说人家思维有问题呢? ▲ 谁说俺脑袋有毛病的,当面来说! 其实,这方面老萨也承认敖老处理颇为得当,但如果从用人的角度来说,东海这位龙君的思维便可能奇葩。我们只要看看其手下的干部,便可见一斑。 何处可见龙王手下的干部呢? 在《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中,面对孙悟空索要一件兵器的要求,东海龙王的干部一一登场——
这里面可以看到先后出场的有——鳜都司(正四品,属中级武官)、鲌太尉(宋朝军事最高长官……不过老百姓面对中级以上军官便往往“太尉太尉”地招呼)、鳝力士(官名,主管金鼓旗帜,随皇帝车驾出入及守卫四门)、鲠提督(相当于军区司令的高级武官)、鲤总兵(指挥一路兵马的高级军官,明代无品,清代正二品)。 大概因为事涉军器,出面的都是武将,而且囊括了不同阶层,看来龙王的武职班底基本由他们组成。 这些武将大都是水族,初看起来似乎和龙王的身份比较吻合。然而仔细看来,却令我们不得不说这组合着实有些古怪。 先说鳜(guì)都司——这鳜是什么呢?便是“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那一种啊。 对于它是如何形容的呢?“属凶猛肉食性鱼类,性凶猛”(这倒有几分武将之风)”。 但是,鳜鱼最著名的却是其美味——“在没刺的鱼类中,鳜鱼是最鲜嫩的。最妙的做法是清蒸。饭馆里平日所做的整鱼,常用鳜鱼,醋溜、红烧、酱汁、五柳都可。” 这叫什么?松鼠鳜都司? 鲌太尉这个“鲌”字很多人不认识,但去吃过南京大排档的,恐怕对人家那个招牌大白鱼总有印象吧? 鲌(bó),又名白鱼,最有名的还不是南京的,而是兴凯湖的大白鱼,与黄河鲤、松花江鳜、松江鲈合称为中国淡水“四大名鱼”。 ▲ 太尉,居然是可以清蒸的 鳝力士的品种倒无需费思量,到过农贸市场的都认识。 这个的吃法可就多啦: ▲ 大条的盘龙鳝 ▲ 切段的虾爆鳝 ▲ 经典的鳝丝面……这位力士对于中华饮食文化贡献很突出 鲠提督,是个奇怪的品种,若不是熟悉古代的叫法,几乎将其放过。 所谓鲠(gěng)鱼,还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名字——鲮鱼。 鲮鱼肉味鲜美,但鱼刺较多,且烹饪时须放陈皮代替鲜姜,否则味道便难以上佳,故此古代非老饕不知如何食之。 但今天人类早已解决了这一问题,豆豉鲮鱼罐头的香酥味美,令很多出国在外的朋友回味万千,难以释怀,小小的鲠鱼,竟然让人有了思乡的感受。 至于鲤总兵……这个只要知道黄河大鲤鱼的,似乎都不需要介绍了吧? ▲ 黄河大鲤鱼之第一态(提醒一下,要食用的话,鲤总兵不见得越大越好) ▲ 黄河大鲤鱼之第二态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敢情东海龙王手下是一群吃货啊! 那不是吃货,是能吃的货好不好? 无论如何,这选择干部时,不以是否贤明善战作为标准,而决于味道是否鲜美,东海龙王的思维,可说旷古迄今了。 这种选拔制度的后果,吴承恩用隐晦的笔法写了出来——无论是鲌太尉,还是鲤总兵,这些东海龙王的干部具有一个很不正常的特征——它们全都是淡水鱼,根本不能下海,或者只能在江海交界处活动。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东海龙王统治的地盘已经萎缩到了海岸的边缘,失去了对于广大深海地区的管辖能力。否则,龙王的宫殿中,是应该出现龙虾副将,或者玳瑁守备这类官员的。这都是不能任人唯贤造成的啊。 ▲ 龙虾:俺躺枪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由《西游记》中的上述记述可以看出,错误的干部选拔制度,是会带来巨大恶果的,这一点,难道不值得人类反思吗? |
|
来自: alayavijnana > 《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