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生命一缕书香 龚 会(重庆长寿) 又是一年人间四月天,春红渐残,游兴不再浓烈。傍晚闲坐书斋,泡得一盏香茗,手握一卷,静心阅读。和风徐徐从窗外挤进来,不忍扰了读者的宁静。书页在我的眼眸中次第花开,心扉亦是馨香弥漫。四月的大地,不仅有稼禾的新绿,更有书香的浸润。“4.23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走向阅读社会”,让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是现实生活并非如人所愿,浮躁的心追逐着更多的物质财富,常常忘记还有更重要的财富被自己忽略。所以经常劝身边的人,让他们读点书,不为名利地位,就是单纯的读点书,怡情而已。很多时候,都会被人拒绝。理由是“没有时间,忙得很。”不说大道理,就我一个人的体会,书籍里可以寻求到在人群里永远找不到的真正的心灵的安慰,精神的愉悦。 古人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也许,那是在勉励“学而优则仕”,为功名,为光宗耀祖。但是,我们也能看到,历史上确实有不少不为世俗功利而读书的先贤。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想象一下,他住的“环堵萧然”,吃的“箪瓢屡空”,穿的“短褐穿结”。可是,因为书籍,因为阅读,他不为这些而惶惑而愁苦。在清贫的生活中,书籍给了他真正的生命意义和价值!还有明初的宋濂,在“藴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之时,依然博览群书,并乐在其中,“卒有所获”。 很是羡慕那些拥有书房,成列着千百册书籍的人家。常常回忆小时候读书,除了学校发的课本以外,很难有一本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同伴之中流行起看“连环画”。有文有图的小人书,比过了华衣美食。为了能借到同伴的一本连环画,我可以答应给他做作业,抄书,割猪草,打柴。后来,能读一些小说了,到处借。从同年级同学那里借,也从不同年级的学生那里借。借到了,废寝忘食的读,生怕没有读完别人就要回去。家里农活多,每天放学,我们都要干活,或是打柴放牛,或是收割栽种。黑夜里,母亲怕费电,总是催着我们早早的关灯。不敢违背,只好自己寻找机会、挤压时间来读书。那时候我最喜欢帮母亲做饭,母亲在灶上忙碌,我就给她烧火。拿着心爱的书,塞进灶里一把柴火,就着灶膛火光,看上几页。直到火光微弱,实在看不清字,又加一把柴火,继续看。常常被母亲责备,但是不悔改。 读大学期间,离市图书馆很近,没课就往图书馆跑。特别是周末,早上带两个馒头,拧着一个书包,一头扎进去,就是一整天。晚上六点图书馆关门,才念念不舍离开图书馆,回校。那些年,读文学名著,读历史演义,文史哲学读累了,翻翻中外名家诗集、画册,甚至读金庸、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书籍很深奥,特别是古典书籍,天文地理,古代哲学等。可不管懂不懂,觉得有书读,真是幸福。广泛阅读的结果,是我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也是我眼界的高远和开阔。 终于,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也拥有了小小书房,列列书册。随手可拾,随时可阅。在阅读的快乐中,我领略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读书,成为我生活的一种常态。那些如精灵般的文字,在每个角落,展开灵巧的翅翼,触动我的情怀。我经常给朋友说,我是在“玩”文字。“玩”是有精神层面的快乐的,“玩”是一“王者”与一“元首”契合,成为独一无二的、尊贵的、快乐的内在。不是让文字奴役自己,也不是自己去奴役文字。而是自己的心和这些灵性的文字有了默契,有了斩不断的情缘。特别钟情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每一次,吟诵那些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温婉清丽的篇章,胸中涌动着感动,涌动着激情。仿佛,自己也曾衣袂飘飘,仗剑行走天涯;仿佛,自己也曾月下泛舟,醉卧江湖!仿佛,自己也独倚望江楼,望尽天涯路! 读书,不为考试,不为功名,不为升迁的读书,让平凡的人生变得精彩,让平淡的生活变得灵动。工作时,读点专业书籍,使自己不肤浅;休息时,读点自己喜欢的书籍,使自己不庸俗。居家读闲书,出门看世界,这样的人生不寂寞、不无聊,更不会孤独! 在这明媚的人间四月天,给自己的生命增添一缕温馨的书香,让人类的智慧有着良性的循环和传承,给生命增加宽度和广度,深度和厚度,不亦快哉!“不亦乐乎”! 龚会,重庆市作协会员,中学语文教师。作品散见于各类杂志报刊,有散文集《一湖烟雨半生闲》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