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中考也即将来临。中考、高考不仅是考考生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在考考生的心理素质。如果说学习基础和复习水平是“硬件”,那么“软件”则是考生的备考、应考心理。不良的考前心理和情绪,将是削弱考生战斗力的主要因素。因此,越临近大考,调整心态就越重要,过于放松或过于紧张都会影响考试发挥。
1考前压力从何而来 一般来说,考前适当的压力是必然的,没必要大惊小怪。考前适度的紧张和压力会促进考生全面、认真地复习,从而达到良好的考试效果。但是当考生不能安下心来做事情,失眠,产生焦躁情绪时就说明焦虑过度了。 大考前,无论考生表现出紧张,分秒必争,还是拖拉磨蹭,满不在乎,实际上这都是考生的紧张情绪所致,只是他们选择了不同的外显行为进行表达。 考前压力大主要源于考生对考分的过于看重,说到底是对自己未来前途的焦虑。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群体效应,将分数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二是不自觉地将学历等同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程度;三是渴望自我实现与现实学业成绩的不理想而导致的认知不协调。 另外,考前焦虑也常常来自于亲人额外的压力。有些父母表面上似乎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习惯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 但“最棒的”永远只属于极少数,这种貌似鼓励的期待却让孩子陷入了过分焦虑状态,令他连自己本来能达到的水平都没发挥出来。 也有父母为了给孩子减压,常说:“只要你努力就行,考的怎么样我们都不在乎”。事实上呢,家里紧张的氛围,父母如履薄冰的状态,小心翼翼的言行,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表明“考的怎么样我们都不在乎”是个谎言,孩子知道这只是父母用善意的欺骗来安慰他罢了。所以,那个苛刻的“内在的父母”还是会不断向他传递本不属于他的压力。
2考前焦虑如何处理 压力是自找的,考前焦虑是自己把自己吓坏的。如何走出焦虑,提供给大家几点建议供参考。 1.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我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感到对未来的考验不能把握,不能掌控。任何我们感到不能掌控的考验,都会令我们感到焦虑。考试如此,其他事情也如此,这是每个考生都要面对的事情。要对考试形成更好的掌控感,当然是做好各项备考工作。越到最后,老师对考点知识的概况越凝练,对知识的梳理越清晰,对考生应试也就越有意义和价值。从考生心理的角度来说,充分掌握了考试办法就能很好地提高对考试的掌控感。 2.摆脱“万一”的心理魔咒,少想多做,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感觉压力大的人往往想得多、做得少,减压的最好办法就是少想、多做。考生不要过分的把焦点放在自己的情绪上,这样容易胡思乱想。比如,万一生病了怎么办,万一失眠了怎么办,万一考砸了怎么办,等等。万一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它会带来很大压力和负面影响。相反,积极的心理暗示或者回顾曾经良好的学习经历会很好地缓解考前心理压力,树立迎考信心。 3.对未来做好预测,客观估计,正确定位。 很多考生的焦虑都是因为过于坚定的目标和高成就动机引起的。“考不好不能进理想大学、没法向父母交待”等担忧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影响了平时的复习和临场的发挥。所以考生对自己的能力必须有正确、客观的估计,要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和差距,确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期望值,给自己定一个力所能及的目标,切忌好高骛远和与人攀比。因为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4.接纳自己的压力,改变不合理的习惯性思维,不要掉进'瓦伦达效应'坑里。 太关注事情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在关键性考试中发挥不好与'瓦伦达效应'密切相关。内心越渴望考出好成绩,就越发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每次考试前就否定了自己,考场上就愈发难以正常运用平时已掌握的学科知识,无法正常发挥自己应有的水平。因此,只关注考试的本身,调整好考前的心态,保持适度的焦虑即可。 5.父母不焦虑,孩子出成绩。 我们常说,父母的心态决定孩子的状态,的确如此。临近大考,有些家长比孩子还焦虑,因为家长想得更多!有些家庭把孩子的中考、高考当成了头等大事。实际上,复习备考是考生自己的事,家长要收敛自己的焦虑,不要管得太具体,要控制住自己的过度关心,让孩子有独立思考和休息的时间、空间。 不管中考还是高考,考试只是个点,生命才是条线,人生处处是考场。试卷不过一张纸,未来才是一幅画,没有人因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考试输掉一生。所以,无论考生还是家长,不要执着金榜题名,也不要忌讳名落孙山。六月盛景,除了远方的梦想,孩子们还有眼前的夏花和绚烂的年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