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绣娘 植 梦 春到塞边 园田见闻 清平乐· 春曲 李晓梅 春烟袅袅,布谷声声早。垄上耕牛犁破晓,累了村家老小。 田人不负春光,辛勤侍弄农桑。一曲犁歌响起,余音荡绕山梁。 刘文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留在唇齿间的端午节 轻轻地走近康桥 老家的堂屋旁,有一池水塘,因其形状呈三角形,村里的人便叫它“三尖塘”。不知道“三尖塘”的中央何时隆起了一个小土堆。不知道小土堆何时变得越来越大。也不知道土堆上何时就长满了芦苇。 收完麦打完场,父老乡亲们刚坐下来喘了口气,端午节便到来了。 记忆中,到了端午节,家家都要选苇叶包粽子。天一亮,便有女人拿着镰刀或剪子在“三尖塘”里选苇叶,然后在水塘里涮洗干净后,拿回家准备包粽子。从“三尖塘”里采下的芦苇叶子属于纯绿色纯天然,叶片宽宽大大,那沾着雨带着露的苇叶,青碧碧、油亮亮,浓浓的带着清香,不等包上糯米,似乎就能嗅到了粽子的甜香。据说,现在城里买的苇叶,商家为了保鲜保色,大多使用了硫磺薰制。 经过一宵浸泡的糯米,夹进去红糖或蜜枣,裹上青翠嫩绿的苇叶之后,便像穿上了一件春的衣衫。包裹好的粽子放进锅里一蒸,不一会,那醉人的糯米香和着苇叶的清香味,便随着蒸汽溢满厨房,直馋得孩子们不等粽子出锅就嚷嚷着要吃。其实,嚷嚷也是白嚷嚷,不但不能很快吃上,反倒是会挨上娘轻轻地一巴掌。因为没有蒸熟的粽子,吃了会胀肚子。再说啦,大人们还都在地里忙着干活呐,哪能先紧孩子们吃呐? 老家过端午节,会像过年一样地隆重。除了包粽子外,还要蒸“糖三角”,煮咸鸭蛋……记忆中,那时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到集市上称几斤肉,买上几条鱼,做上几个下酒菜,犒劳一下刚刚忙碌完麦收的自己。 如今,离开老家已有二十多年了。蜇居在城里,能见到各式各样的粽子,有豆沙的、有五仁的、有八宝的、有鸡蛋的、有腊肉的……但,我依然会想起“三尖塘”里那蓊郁茂密的芦苇,想起那青青地泛着油光的苇叶和娘亲手包制的粽子,那种端午节的味道时常在唇齿间萦绕。 老碾坊 远山的寂寞 石头山,旮旯峪,走一天,出不去。 自打记事时候起,关奶奶的儿子二歪,见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嬉闹,就趁机笑眯眯地问:“娃子们,你们说那到底是啥玩艺?” 伙伴们都晃着脑袋,佯装猜不出,二歪就憨憨地笑着说:“那是碾坊!”二歪边笑边说,脸像绽开的花一样。 碾坊建在关奶奶家房前不远处的空地上,是二歪招呼村里的壮汉,帮着盖起来的一间土坯房。碾盘形如满月,一年四季吱吱嘎嘎地转。家家户户吃的粮食,去皮破碎轧成面儿,全靠那碾坊。 “二歪,碾坊得空吗?”有人问。听来人说要轧碾,二歪就忙不迭回道:“得空得空!”尔后二歪放下手里的活,帮着轧碾子,常常全身是糠灰,眉毛脸上像擦了层细粉。 村子里早些年没什么热闹。人们就乘排号等着轧碾的空档,热热闹闹地凑在一块,天南地北,家长里短,海吹神聊,有说有笑。 二歪识文断字,讲得最热闹,让听的人直了眼。最有趣的是听二歪拉二胡、唱革命现代京剧了。二歪讲故事拉二胡唱京剧时,总感觉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在注视着他,也格外带劲。 碾坊常被人偷偷打扫得干干净净。关奶奶奇怪。二歪总是笑而不语。两年后,二歪和邻居小芬姑姑结了婚。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给关奶奶生了个白白胖胖的大孙子。 后来,碾坊被二歪的儿子搬进了城里,起了个新名字“二歪磨坊”。新磨坊的主人就是我。 诗歌朗诵 芍药即将盛开 朗诵 包正 来自华夏第一村诗书画影 00:00 03:25 芍药即将盛开 作者:三木 诵读:包正 |
|
来自: WENxinHANmo > 《百卉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