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二)种子的类别

 timtxu 2017-05-31


胡晓光


(二)种子的类别


浅议唯识学的种子论



唯识学的种子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划分,一在存在上,可以分为业种子和名言种子两类;二在起源上,可以划分为本有种子和始起种子;三在认识上,可以划分为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


关于种子的存在性,我认为唯识学的业种子和名言种子就是构成存在的基本条件,在唯识学中有因缘缘起义和增上缘缘起义,业种子与名言种子就是这两个缘起义的主因。业以思为体,思是心所有法,名言就是概念符号信息。业能助名言种子起现行,故业种为名言种子之增上缘,业种本身也是名言种子,只是对其它名言种子而言方可称为业种子。


从唯识学的种子论可以看出,唯识学是在认知上构造以心识为主体的符号图景世界,这是因为人所认知的都是心所变现的相分,而相分又都不离识体存在。业是一种力能,是心力能,然而人的心识活动都是一系列符号程序的运动,这些符号就是名言种子(信息)。业之思是助推与拉动名言种子活动的增上力,就本质而言,业思就是主体自我意向性活动。唯识学的存在论意义在于揭示认知关系,不在于澄明存在的自在性,从这一点就可以断言,唯识学不是哲学意义上的本体存在论,而是一种独特的心智学。


关于种子的起源问题,历史上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主张本有说,二是主张始起说,三是主张调合说。前二说据理不成,调合之说符合实际,种子有本有之种子即先天性的种子和始起种子即后天性的种子,这就是调合说的主张。所谓先天性种子就是人的与生俱来的潜能力,所谓后天种子就是人的经验熏习而成的信息潜藏态。从三世来讲,先天与后天是辩证的。从现见上讲,思者和思之者是有区别的。思者是与生俱来的先天能力,思之者则是经验熏习的观念符号存在,是后天的。种子的来源是一个辩证性问题,讲本有或讲始起都是片面的主张,只有将本有与始起辩证地统一起来,才会很好的解决种子的来源问题。关于认识上的种子问题,唯识学的种子论是为认识的发生关系而建立的。唯识学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两种潜力,一是有漏种子,二是无漏种子。漏者烦恼之义也,烦恼是一种心情状态。唯识学的心智学,是将知情意统一在一个主体上来研究,不象西方的认识论,仅从理性上大讲概念,忽略人的实际存在的心性意知,西方的认识论是无人身的理性抽象表现。


所谓有漏种子者,就是指凡夫心识活动的潜力,它包括两方面,一是自私性(情执),二是执实性(不正见),于心识上是隶属于第七识和第六识的功能。由于对一切法生遍计所执性心,所以不能如实亲见一切法之实相,执实性是依自私性为根,自私性由执实性而增胜。自私性是情思惑,执实性是见解惑,超情离见是佛法的宗教旨趣。唯识之心智学是排除主体心识情见之惑的方法论,所谓烦恼就是情见。在认识上,由于主体心识有情见存在,所以无法亲见体悟诸法实相。作为认识活动,不能如实尽心知法,这个心知就是有限性认识,反之无漏性心识则是无限性的圆满认识。无漏法种子就是排除了情见之后的心识潜力,佛学也称为佛性。所谓佛性者就是成佛的可能性或成佛的因性即种子。《法华经》云“佛种从缘起”,也就是指修佛必须要有缘起种性。无漏种之现行就是圆具四智的心识成智,种子的类别无穷无尽,但略举大端三类即可统摄种子论之内蕴。


图源:妙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