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们都知道,饮食平衡是打败糖尿病的重要一步,很多时候血糖控制得好,跟良好的饮食习惯直接相关。那么怎么样的饮食结构才算是最好的呢?首先糖友们必需要了解一下应该重点补充的营养素。今天,塔小全就来为大家好好盘点一下糖友们必需要补充的10大营养素。 一、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摄入胃肠后,吸水膨胀呈胶状,能延缓食物中葡萄糖的吸收,让它“刹刹车”,从而降低机体胰岛素需求量,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增进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起到降低餐后血糖的作用。 植物性食物的膳食纤维含量非常丰富,建议多食一些。通常我们建议,膳食纤维的日摄取量在25~35克。 25~35克膳食纤维相当于吃80克魔芋、50克豌豆和100克荞麦馒头。 二、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会使细胞膜的活性增强,使其表面的胰岛素的受体数量增多,因而会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加大血糖消耗及将血糖转化为糖原,使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始终处于平衡状态,因此能大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DHA(ω-3必需脂肪酸的一种)和EPA(ω-3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可缺少的ω-3脂肪酸。国际脂肪酸和酯类研究学会(ISSFAL)建议,居民每天摄取500毫克DHA和EPA,美医学研究院推荐量为每天160毫克,而我国成年人的DHA和EPA平均摄入量只有37.6毫克/天。因此,需要格外注意补充。 三、维生素B1 维生素B1在体内可参与糖类与脂肪的代谢,能帮助葡萄糖转化成能量,控制血糖升高;它还可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和神经传导的功能,维护微血管健康,预防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以及肾病的发生。 每日所需的维生素B1的摄入量,建议在1.2~1.4毫克之间。 1. 2~1.4毫克的维生素B1,相当于每天吃80克小米饭+80克芸豆+40克花生仁。 四、维生素B2 维生素B2可以帮助机体内糖类的分解和代谢,提高对环境的应激适应能力,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从而保护胰岛细胞,使得胰岛素能正常分泌,调节血糖稳定。 人体每天所需维生素B2的量与维生素B1相差不大,日摄取1.2~1.4毫克即可。 1. 2~1.4毫克维生素B2,相当于每天吃60克香菇+55克鳝鱼。 五、维生素C 维生素C可以让胰岛素的分泌增加,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胰岛素的“工作能力”,通过调节糖代谢、平稳血糖,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另外,它还能抑制醛糖还原酶的作用,增强毛细血管弹性。 维生素C的推荐摄入量为每天100毫克,每天大概吃200克橙子(中等大小,一个即可)。 100毫克维生素C大约相当于200克橙子,或50克猕猴桃加50克青椒加50克西蓝花加70克番茄。 六、维生素E 维生素E是一种天然的脂溶性抗氧化剂,能帮助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保护我们的胰岛细胞免受自由基的侵害;同时,它还能改善我们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促使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血栓素生成等,改善机体血液的高凝状态,减轻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 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以维生素E的摄入较充足,不用再额外补充。当然一些特殊人群可能需要适量增加摄入量,如体弱多病的人、化疗的病人、月经不调的女性等。 七、钙 钙能够帮助胰腺传达“分泌胰岛素”的信息,当我们体内的血糖升高时,钙就会将“身体需要胰岛素调节血糖”的信息传给胰腺,这样一来,就会促使胰岛素分泌,来帮助机体平衡血糖,不至于让血糖升得过高。 我国居民普遍缺钙,这就是我们需要每天补钙(喝牛奶等)的原因之一。通常,喝牛奶、喝骨头汤等食物补钙方式效果一般,所以有的人还需要吃补钙营养品来增加钙的摄入量,如喝牛奶过敏的人、缺乏运动的人、试图减肥的人等。 八、镁 镁是糖代谢过程不可或缺的元素,它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而且,它还能促进糖的氧化磷酸化和糖酵解,同时作为辅酶,可加强细胞膜上糖的运转,使细胞对糖加以利用。 镁和钙一样大多存在于骨骼中,婴幼儿每天需要镁50~150毫克,成年人建议每天摄入330毫克。成年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要适当增加摄入量。 330毫克的镁含量相当于吃2碗五谷饭,或130克荞麦。 九、锌 锌是胰腺制造胰岛素的必要元素,没有锌元素,胰岛素的合成就无从谈起,它能促进胰岛素原的转化,提升血清中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加强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起到平稳血糖和降糖的作用。而且,如果缺锌,还会直接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成人每天的建议摄入量为7.5~15毫克。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需要适当增加,每天分别为20毫克和25毫克。 女性吃90克香菇即可,男性可吃120克香菇加70克左右的羊肉。 十、铬 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铬元素,它能使胰岛素的活性增强至原来的7~10倍,还能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胰岛素受体的磷酸化作用,从而降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剂量。 铬还可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保持血管畅通,避免并发心脑血管疾病。 铬元素有几种形式,其中只有三价铬才有生物活性,它分布于人体各部位,有“葆青春”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污染导致一些人出现铬中毒,罪魁祸首是六价的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