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

 弯弯的河东湾 2017-06-02
汪氏起源:
鲁成公次子名汪,“封颖川侯,生而有文在手,曰汪,故名”。被视为汪氏始祖。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
汪氏第31代的文和南渡之后,定居于“歙州遂安”
汪氏第36代的道献移居于“徽州府歙邑”
其后第41代的叔举又移居“绩溪邑登源”
汪氏第44世孙汪华值隋末因保障乡里有功,于唐初被封为越国公,管辖歙、宣、杭、睦、婺、饶六州,食邑三干户,汪华即为新安汪氏始祖。
关于徽州汪氏家族本来就居于江南的推测还是可信的。
本文对汪氏的考察自汪华始。   
汪氏家族现存的族谱有二类。
其一是统宗谱,这从传说中的始祖开始:依序对主要是由移居而形成的汪氏家族的各个支系作整体的记述。编纂于乾隆年间的《汪氏通宗世谱》是现存于中国、日本的这类族谱中最晚近的一部。
其二是分支族谱,以移居于某地的一个汪姓家族新支系列的形成为线索,并追溯其远祖。这类族谱为我们考察分支迁徙的原因、定居后的事迹和活动提供了较详尽的资料。这类族谱直到民国时期仍在不断问世。以下,根据这两类族谱所提供的资料,具体考察汪氏家族的迁徙及商业活动。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
《汪氏通宗世谱》编纂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前后。汪氏44世汪华有九子,世谱记述了他的长于建、次子璨,三子达、四子广、七子爽、八子俊以及汪华之弟开国公等后裔的分支及移居情况。 
关于长子汪建的支系,世谱记载有:
第48代的士美与其子汪琦都有进士科名。唐代黄巢兵乱之际,
第51代的汪踌、汪质分别迁徙到祁门县朴墅与旌德县新建。祁门县朴墅的一支,
第65代的汪德移居于县内的大坦,
第80代的应逵移居于东流县抄机。旌德县新建的一支,
第55代的思立、思明、思聪分别移居于歙县唐模、江西贵溪县、绩溪县坦头;
第59代的汪二移居于歙县的泉;其后还有移居他处的。据载,由旌德县新建一支分衍出来的各个支脉中,数歙县唐模一支脉的移居最多,世谱的记载也最详,而且该支有些移居的背景比较特殊。
大约自第63代到69代之间,唐模支脉不但在本县内的居住地有21处,在外县的居住地还有:休宁县4处;黟、宁国、太平各县各2处;绩溪、石埭、铜陵及江西省的万年、贵溪诸县各1处。其后在这些新定居地的汪氏还有新的移居。此期唐模支脉向各地的大规模移居,可能有建炎之乱的背景,即为逃避宋政权在金人入侵下的战乱而仓促南移。 
  关于次子汪璨的支系,世谱仅录有第46代的处崇由重庆府唐为州迁徙到浙江省龙游县团石的一条。 
关于三子汪达的支系,世谱载有;
第49代的汪明迁徙于绩溪县西坑,
第50代的汪泰迁徙于绩溪县尚田,然后这两支又从西坑和尚田再移居于本县、歙、太平、旌德诸县共11个地方。
另外,汪达支系第46代的处惠迁徙于甘肃省陇西,他的后裔第75代的汪洋又迁回了安徽省的六安县。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
关于四子汪广的支系,世谱的记载很少,
仅有第51代的贤常迁徙于歙县篁敦(黄敦),此后在歙县境内又有多次移居一条。世谱中没有关于汪华五子、六子两支系的记载。 
关于七子汪爽的支系,世谱的记载最多且详。
首先是第49代的凤思和景瑞分别迁徙于歙县慈菰和祁门县赤山。赤山一支,
第56代的雅移居于本县井亭。歙县慈菰的一支,
第50代到64代之间迁徙于本县2地、江西省浮梁县5地,绩溪县2地;婺源。石埭及浙江的开化、建德诸县各1地。其中移居于婺源的一支,系唐代大中年间(公元847―860年)任兵马使的汪氏56代道安与程汀一起率兵攻占该县清华镇,道安一支自此定居清华镇武口,直至901年。
此后第57代的汪源、第58代的中元、第61代的汪高又分别移居于本县境内的大田环珠、大畈、回岭等地。大田环珠一支,后来又移居于本县境内6地、休宁县2地、铜陵县1地,江西省德兴县6地。大畈一支,则移居于本县境内9地,歙县及郡域5地,休宁县4地,铜陵、石埭两县各2地,浙江省开化县5地、本省黟、桐城、潜山、霍山;江苏省高淳、浙江省淳安及湖北省崇阳诸县各1地。回岭一支,又再移居于本县境内7地,休宁县6地,歙、贵池、宣城及江苏省苏州府吴县诸县各1地。
关于汪华七子汪爽的支系在上述迁徙及移居之后的行踪,在世谱中还有很详细的记载。不过尽管如此,仍还有些系谱尚不明确。   
关于八子汪俊的支系,
世谱记载了第47代的太徽移居于绩溪县澄源的汪村,
第51代的汪渐迁徙于旌德县新建,第71代的汪乙(代替字)迁徙于歙县篁敦。这三支一姓家族此后的再迁徙,世谱中仅有新建一支的记载最详。这一支后来又移居于本县境内18地,泾县8地,绩溪、太平两县各3地,歙、宣城两县各2地,宁国府1地。在这些移居地定居下来之后,这一支的家族又还有进一步的迁徙,这些迁徙多数是在第60代到67代之间进行的。 
关于汪华之弟开国公的支系,世谱中明确记载的仅有:
第49代的荣积迁徙于歙县东关,
第67代的恩德迁徙于绩溪县雄路,
第71代的大敬迁徙于本县的杨溪坦.
此外,世谱中还记载了该支系移居于婺源县凤亭的一支脉,这一支后又移居于休宁县7地,黟县1地,再后又移居于江西省的贵溪及江苏松江、丹徒、嘉定等府县。 
  上述所有支系的汪姓家族的移居之中,既有举族移居的情况,也有家族部分成员移居、另一部分成员留居原地的情况。举族移居多半有躲避战乱的背景。如前述汪华长子汪建支系由歙县唐模向其他地区的迁徙,就是为避建炎之乱,几乎是整个家族都移居于他地。
但是汪氏第75代、第88代后裔中有一部分又从唐模移居他地。因此看来,也许一部分人在战乱平息之后又回到原处,或是当初仍有少数人留居该地。 
  尽管《汪氏通宗世谱》的记载已很详细,但是仍然还有遗漏之处,例如本文下面将述及的第61代的仁雅由歙县唐模迁徙于金陵的宏村汪氏支脉,就不是由于避建炎之乱,而是为了经商的需要,这在世谱中就被漏记了。另外,世谱对移居于远地的汪氏家族支脉的追踪记载极少(指安徽省境内和邻近徽州的浙江、江西两省部分地区之外者)。远徙者,除了前面已提及的汪华次子汪璨的支系外,其他各支系还有如下述。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
长子汪建的支系:
(1)第67代的汪勃从唐模迁徙于铜山,再经迁徙于浙江环山、歙县坦川,至第82代的尚是(代替字)之时迁徙于江苏苏州府城吴趋坊。
(2)第66代的叔敖从唐模迁徙于歙县潜口下市,再经迁徙于信行.至第83代的文通之时迁徙于扬州。属七子汪爽的支系,作为由婺源县大阪分衍出来的后裔有:
(3)经移居休宁县,至第67代的汪昱迁徙于浙江省鄞县。
(4)第68代的载九迁徒于湖北省崇阳县。
(5)经移居畲田,至第68代的汪注迁徙于江苏省常州毗陵,再到第7代士恭之时迁徙于江苏省丹阳县。
(6)第81代的宪明、宪畅之时迁徙于江苏省江阴县。
(7)第79代的文凤之时迁徙于江苏省句容县。
(8)第73代的良士之时迁徙于直隶省永定府滦州。仍属七子汪爽的支系,作为由回岭分衍出来的后裔有:
(9)经移居休宁县,第75代的汪申迁徙于陕西省临潼县。
(10)第81代的时春迁徙于江苏省吴县。还是属于七子汪爽的支系,由祁门县井亭分衍出来的后裔有:
(11)经移居黟县黄陂,至第83代的正何迁徙于扬州附近新城。
(12)同样经移居黟县黄陂,至第86代的宪明迁徙于浙江省归安县双林镇。关于汪华之弟开国公的支系,由婺源县经移居休宁县后分衍出来的后裔有:
(13)第83代的滋生迁徙于江苏省丹徒县。
(14)第84代的应嘉迁徙于江苏省松江府。
(15)第84代的必口迁徙于江苏省嘉定县南翔镇。
汪氏族谱详细记录着汪氏家族的变迁
《汪氏通宗世谱》关于移居于远地者的记载只有上述的15支,而世谱中有关徽籍汪姓移居活动的记载总共有750次,其中移居远地者仅占移徙活动的2%。另外值得注意,上述15支迁徙于远地的家族中只有(1)(5)所载的两支是经迁徙于徽州以外地区后再向更远处迁徙的,而且(1)所载一支不但其省外移居地浙江环山离徽州很近,而且他们还一度迁返歙县坦川。可见世谱编纂者的调查对象仅限于徽州及其周边地区,而关于迁徙远地家族的记载,则仅仅依据调查中可能获得的十分有限的资料。
比如关于宏村一支的汪姓家族,在光绪22年编纂的《汪氏登源藏稿》中载有这样一条资料:为修复位于绩溪县登源的汪华之父僧荧的墓,黟县宏村汪氏族人(包括移徙外地各支脉)曾捐助巨款,其数额仅次于黄陂一支所捐之数。这说明当时分居于各地的各支汪姓家族之间的联系并未中断。然而《汪氏通宗世谱》却未提及由宏村分迁浙江省杭州的汪氏一支,这也证实了我们关于《汪氏通宗世谱》对于移徙远地分支记载极少的论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