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垂钓项目,到底是农庄的标配、鸡肋,还是爆点?

 文山书院 2017-06-05



曾经一度,垂钓是几乎所有农庄的标配项目。很多庄主投身农庄,第一个想到的项目就是垂钓。

 

《参见庄主》曾经多次提醒,一定要正确认知垂钓项目,盲目挖的池塘,最后很可能变成鸡肋,甚至烫手山芋。然而,这个和主流印象截然相反的建议,大多数人置若惘然。

 

如今,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庄主痛定思痛,对挖池塘钓鱼有了新的认识。传统垂钓也逐渐从标配的神坛,跌回鸡肋的谷底。

 

那么,那些有垂钓禀赋的农庄怎么办?巨资挖过的池塘又该如何处理?


今天我们想说,一个项目的优劣,核心不在形式本身,而在于玩法。传统的垂钓项目,通过玩法创新,也可以变为爆点。


垂钓为何会沦为鸡肋?


如果从历史、文化层面讲,垂钓,采摘可谓所有农庄项目的祖师爷,毕竟,人类有意识的生产活动就是从渔猎、采摘开始的。

 

事实上,在休闲农庄发展的初期,垂钓这种模式简单、操作容易的项目,确实为许多由一产转型的农庄充当了“先锋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后来,随着人们休闲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农庄的遍地开花,“垂钓”项目因为其“标配”而声名鹊起,又因“标配”而显得特色不足,迅速沦为上不了台面、盈利情况又难堪的鸡肋。

 

尤其在新中产阶层崛起,80后当道的现在,有趣、好玩、个性、另类成为消费者选择的标准。快节奏生活之下,“在池塘边呆坐一天”,对于80后群体而言,明显不是休闲,而是受罪。


过时的永远只是玩法


但是,说垂钓是鸡肋,它若“在天有灵”,一定会觉得很委屈。

 

历数所有传统项目,都会因旧有的形式适应不了新时代需求,而逐渐被淘汰。但也有许多经典的东西,也会因为被赋予了新的定义,而焕发新生。比如从代步的自行车,到时尚的山地车。

 

在讲究文创的农庄领域,更是如此。那些天马行空的新创意项目固然可喜,而如果能把传统项目通过“微创新”,设计出和传统完全迥异的属性和玩法,同样能够打造出吸引眼球的引爆点。



比如,传统概念里,枣子是吃的,蜡烛是照明的,茶水是喝的。一般情况下,这是正确的标准用法。

 

可是,魏晋时,王敦当了驸马爷才知道,枣子是上厕所时塞鼻子用的;国舅爷王恺见了石崇才知道,蜡烛是拿来当柴烧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才知道,茶水是饭前洗手、饭后漱口用的。

 

如果走进眼下时髦的时尚民宿,你会发现,我们习空见惯的生活用品会变作想不到的各种什物。尤其是废弃的农具、老物件,被各种“废物利用”,推陈出新,让人叹为观止。

 

农庄领域,也不乏如此的创新,比如把菜当做观赏盆栽来卖的、把土地小规模当做体验载体的、把牛棚当做卧室的,这些颠覆标准用途的创新,都获得了口碑利润双丰收。



但是垂钓呢?上千年来,都是一人一杆,独坐水边,除了鱼竿鱼线更加高级以外,都和姜太公那时无太大区别。

 

没有创新,没有个性,没有趣味,没有情怀,垂钓沦为鸡肋,已属万幸!

 

其实,如果我们按照现在80后娱乐化、情景化、个性化、社交化的需求重新去设计垂钓,依旧可以让鸡肋变为爆品。

 

比如,在《参见庄主》的会员单位——都江堰青城湾湿地庄园,几百亩的湿地,可以尽情流水垂钓、稻田垂钓、湿地垂钓、木桥垂钓。

 

而且,人家岸边有木栈道,栈道旁有茶馆、有餐馆、有木屋。任性了,你还可以登舟垂钓,感受独钓寒江雪、孤舟蓑笠翁的意境。



云南某垂钓农庄的玩法更为刺激:

 

该垂钓中心水面面积14亩,水深2米,钓位72个。在垂钓项目开业之际,他们推出了一项活动:鱼塘共投放大鲟2.5吨左右,单尾重量不低于10公斤,最大一尾巨物80余斤!


每人收费900元,谁能将这80余斤的巨物钓上来,给予5000元奖金!其它标的物,也各有不同金额的奖金。

 

有外行人疑惑:这么大的鱼,怎么带回家?答:老板负责回收,按市场价60%回收。

 

于是乎,观者如潮,应者云集。据说,需要预约才能有钓位!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老板“醉翁之意不在鱼”,但不管如何,随着人流涌入,老板的目的肯定是达到了。

 

虽然这样比赛性质的活动,未必每个农庄都适合,不过这种互动式、竞赛式的创新理念,值得每位庄主去思考借鉴。

 

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项目无好坏,标配、鸡肋,还是爆点,都只是玩法的区别。垂钓如此,其他项目更是如此!


作者:徐一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