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诗歌鉴赏——问答模式例析

 老刘tdrhg 2017-06-06

鉴赏诗歌形象
形象的类型
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或抒情主人公)
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步骤: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
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等。
(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
答题示例: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解答分析】:从环境描写看,陆鸿渐的新居虽离城不远,但已很幽静,需沿着野外小径直到桑麻之中才能见到。再加“篱边菊”的点缀,可看出是一个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作者的动作(扣门)、心理(欲去问西家)及邻人的叙述(归来每日斜),烘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也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一)。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二)。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步骤三)。
2、                          题葡萄图 (明)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答: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放孤傲的老人形象。(步骤1什么形象)
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智。((步骤2形象的特征)
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弄。(步骤3形象的意义)
3、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                              独坐敬亭山(李白)
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案】(1)全诗塑造了一个不与世俗同列,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
    (2)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写出了山静而空的特点,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表现出诗人自由而闲适的孤身生活;只有“相看不厌”的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从而又写出了诗人孤独寂寞之中的傲岸倔强的性格。(形象的基本特征)
       (3)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形象的意义)
4、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                               诉衷情    (陆游)
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翻译: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串,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答案】(1)、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
(2)、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沧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的意义)
5、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答案】: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
神面貌(形象意义)。
6、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释]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宫怨"的。
(1)谢眺的《玉阶怨》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本诗刻画了一个思妇形象.(概括形象特点)萤虫飞回休息,说明夜已经很深了,主人公借着缝制衣服来打发时光,表现对爱人的思念。(形象的特征)诗人借思妇这样一个形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
苦闷.(形象意义)
7、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答案】    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形象
的特征)“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形象意义)

8、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什么形象?
【答案】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概括形象特点说)诗的一、二两句重在写形,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山野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两句重在写神,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
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形象的特征)对孩子的喜爱之情油然纸上。(形象意义)
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试简析词中主人公形象
【答案】 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10、分析李清照的《点绛唇》中女主人公形象
点绛唇   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答案】塑造了一个活泼娇媚、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第一句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第二句写少女的神态,展现了人物娇媚的风姿;第三句写少女含羞躲避的情状;第四句在“走”与“回首”的矛盾和“却把青梅嗅”的掩饰中展现了想见又怕见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含羞、好奇、爱恋等)。这表现了她的天真、勇敢,和对封建礼教束缚的轻视的一面。

11、                                    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     白居易
   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
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这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两首诗都传达出作者的欢悦、惊喜之情。
12、                                    鹊桥仙           ·陆 游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时人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父。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陆游《鹊桥仙》中的“渔夫”和柳宗元《渔翁》中“渔翁”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之处:两首作品表面上是写渔翁或渔父,实际上都是自己咏怀之作。两个形象都远离世间红尘,追求高洁境界。
(2)“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浩歌归去”和“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两句都是写渔父的生活,
但表现手法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陆词该句是正面直接写渔父的生活,而柳诗该句是从侧面(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来间接表现渔翁的生活;陆词该句主要运用白描手法(排比手法亦可)。柳诗该句则是情景交融,将渔翁的高洁情操跟一尘不染的山水景物浑然融合在一起。

 13、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杜甫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充饥。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这姓吴的一来就在枣树四周插上篱笆。老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劝告吴郎。
(1)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劝告吴郎的?你觉得诗中的劝告有什么特点?
【答案】作者从五个方面来劝告:①我的做法:扑枣任西邻;②妇人的处境:无食无儿,贫到骨;③妇人扑枣时心情恐惧,所以更应该体贴;④你插篱笆的影响;她会怀疑你真不让打枣;⑤大的社会背景:官府剥削加上兵荒马乱,大家活得都不容易。
(2)从这首诗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案】  心系黎民,忧时伤世。
13、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作者贬谪黄州兵后的第三年。
(1)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答案】  词人是一个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人物形象。
(2)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炎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该词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14、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被罢相。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此诗写于其正当得志之时。
(1).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
答:两诗中形象不同。李纲 《病牛》: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到了最后病牛只能空怀有“但使众生皆得饱”的良好愿望。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
孔平仲《禾熟》:此诗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看主人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
(2).古人云:“诗言志。”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
答:这两首诗所反映的思想境界也大不相同。李纲诗中的病牛正是自己形象的写照,诗中倾诉的是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情怀,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从个人思想情感来说,他没有什么抱怨情绪,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眼前的一切。
15、                         第 四 桥         (宋)萧立之
自把孤樽擘蟹斟①,荻花洲渚月平林。
一江秋色无人管,  柔橹风前语夜深。
  【注】此处暗用晋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
综观全诗,你看到 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人物的心境。
     【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潇洒、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在其中;轻柔的橹声如人语呢喃,反衬出夜的宁静和幽美,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心境。虽然孤独一人,但无茕茕孑立的孤独凄凉之感,而是在橹声秋色中显得怡然自得。
16、                              村    晚    (宋)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17、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试分析这首诗中“小松”形象的特点。
【答案】小松虽从小被埋没,无人赏识,但却有锐不可挡的生命力、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
而且有凌云的壮志。本诗通过该形象的塑造,表达诗人不甘埋没的远大志向,同 时也批评时人的短浅目光。
 18、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
注:①阿谁,即“谁”。
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 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
只好终日寂寞。
19、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分别写出了什么景物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前四句写宣城景色明媚如画,表达出诗人赞美宣城的愉快的心情;后四句写秋色已深,萧瑟苍凉,表达出诗人的寂寞,感慨光阴易逝,怀念前人的思想感情。
20、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1)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2)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答:语言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

 

 

 

古代诗歌鉴赏——问答模式例析
分析意境型
题型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气氛)?   
提问变体:(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从情和景的角度来鉴赏这首诗。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明净绚丽、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
一般表达式:本诗通过描写……等景物,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营造了……意境 ,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示例1:                      绝句二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步骤三)。
答题示例2: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3:                               游 月 陂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答: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步骤一)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步骤二)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步骤三)。
4.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 么样的景象?
答: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
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5..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问: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 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答:“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
6.                                   滁州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
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 意象:春潮、 雨、 野渡、 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7.                           秋 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8.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 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 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 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 处处采菱归。
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9.                              题李世南画扇①     (宋)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 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问: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 的气氛。
10.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关城:潼关、函谷关。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问:首联、颔联的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11.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沙漠。 | 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问:“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驮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12.                          次石湖书扇韵①    (宋)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 约作于此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13.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14.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问: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1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扬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16.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问: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上片写浙东 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17.                                江    汉            杜 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忧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颔联、颈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答:(题干要求紧扣几个意象分析,步骤一“再现画面”可略去)“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步骤二),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步骤三);“落日”“秋风”意境雄浑壮阔(步骤二),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步骤三)。
18.                                秋夜独坐         王维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 深          宋·弼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问题一: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4分)
答:王诗中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1分);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1分)王诗描写的是动景(1分),周诗描写的是静景(1分)
问题二:两诗中均有“独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4分)
答: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添悲哀(1分)。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1分)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1分)
19.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问: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答: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2分),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20.                                 踏 莎 行          晏 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注】游丝:飘荡在空中的蜘蛛丝。
  1.上阕四、五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拟人修辞。(1分)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以致让它漫天飞舞,乱扑行人之面。(1分)既暗示了无计留春,表达了对已逝春光的惋惜(1分),又突出了杨花的无拘无束,流露出对富于活力的自然景色的喜爱。(1分)
 2.这首词抒发了怎样的愁情?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4分)
   答:上阕描写花儿稀疏、绿漫山野、树木繁茂、杨花扑面的暮春初夏之景(1分),表达了因时序流逝的惜春轻愁(1分);下阕描写珠帘隔燕、炉烟袅袅、游丝飘荡、夕阳斜照的深院静谧之景(1分),
抒发了初夏日长百无聊赖的闲愁。(1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