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千年的因远白族洞经音乐

 七里山人 2017-06-07
传承千年的因远白族洞经音乐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7-06-05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88 ]

流传于元江县因远镇安仁村,被民间称为“崇政学”的洞经音乐,相传源于后晋天福元年(937年),属宫廷音乐。明洪武14年(1388年),黔国公沐英率军入滇平定云南,派兵驻防各府,置屯开垦,在元江因远的多是南京籍的兵士,他们将宫廷音乐带到了因远,融合了白族的洞经音乐,形成了更具特色的音乐。该古乐于明朝末年由当地的王氏家族传承,清朝时期由村民王家训传承给其子王景哲、王景贤,民国时期由王怀茂、李伦元等传承至今。

红河谷4
因远洞经音乐演出

别具一格的“崇政学”洞经音乐

洞经音乐原为道教礼仪音乐,因其内容为颂唱《大洞仙经》的经文而得名。这是一种以宣传宗教教义为内容讲唱结合的音乐,声乐部分称为“经腔”,亦称“经曲”,其唱词是经文中的韵文部分,和诗词相近,有四言句、五言句、七音句、长短句等几种结构形式。经文中的第一部分是散文形式,是宣讲读念的部分。从经文的结构形式和表演形式来看,它和唐代的变文及始于宋元间的“宝卷”(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讲唱形式)相类似。演唱“经腔”时有两种乐队伴奏形式:一种是由丝竹乐队伴奏,其曲调悠扬委婉,节奏徐缓;一种是由吹打乐队伴奏,其曲调有的欢快热烈、有的气势雄伟,多用于开经或收经之时。

“文革”中,洞经音乐一度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器乐被没收焚毁,乐曲失散,濒于灭绝。改革开放后,经调查、发掘,流传在因远白族地区的“崇政学”洞经音乐中的二十七首常奏乐曲被“抢救”出来,整理成乐谱,并由因远镇安仁村文化室组织登台演奏,作为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成立三周年的献礼。

据今年70岁的白树才介绍,“崇政学”洞经音乐常奏的有琵琶词、昆词、香词、彩词、灯词、胜词、兰清宫等乐曲,其演奏形式别具一格。演奏乐坛呈“八”字形布置,张灯结彩,庄严肃穆,参加演奏的人都要沐浴,穿上色彩鲜艳的长衫马褂。演奏者都是男性。演员分两个队,一队是演唱经文的,称“经生”,列坐在乐坛左边;一队是演奏曲调的,称“乐生”,列坐在乐坛的右边。

红河谷2
洞经音乐传承人白树才老人在演奏古乐

古乐焕发新生机

白族洞经音乐多在农历正月“玉皇诞”,二月“文昌诞”、“观音诞”,三月十八至二十四迎五岳的“三月会”,六月“关圣会”,七月“中元会”、“王母会”,驱瘟逐蝗的“大斋期”及宗庙祭祀等节庆日或迎送贵宾时演奏。另外,每逢有重要庆典、婚丧嫁娶和节日喜庆活动时也会被专门邀请演奏。

演奏中,演奏者必须无条件遵守坛规十则,统一步调。演奏又分文场和武场,文场用二胡、南胡、中胡、大三弦、月琴、竹苗乐器;武场用大钹、小钹、大鼓、小鼓、闷锣、木鱼、碰铃等乐器,一个曲调终止要插进固定的、节奏强烈的“扎板”,即武场的“场面乐”。这种乐章递变的艺术手法,曲调起终明显,演奏起来优美流畅、协调悦耳,让听者仿佛置身于歌舞升平世界、文明礼乐之邦,得到一种古朴高雅、清新怡然、心灵升华的享受。

今年73岁的杨玉仙说:“洞经音乐原先是为演唱经文服务的,后来逐渐发展成单纯的音乐。其中有一个与其他地方的洞经音乐最大的不同点是,除了拜忏、圣号、观音忏等不多以经文外,其他曲目都是用妇孺皆知的唐诗。所以,‘崇政学’洞经音乐拥有广泛的听众。”

历经时代变迁,因远的洞经古乐仍然保留着很多古老的演绎形式,其古朴优雅的旋律荡漾于农家小院,渗入人们的心灵,犹如千年古树,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记者 饶平 文/图)

编辑:王德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