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震 1973年生于山东济南。 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本科, 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硕士学位,导师田黎明。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冬霁 纸本设色 34.3x93.2cm 2017 荒野的崇高:党震的绘画 文丨魏祥奇 中国绘画史博士、中国美术馆馆员 2013年始,党震尝试在山东的一些河岸和山坡进行写生活动,积极回应“陕北写生”系列的探索,创作了很多接近于照相写实的风景,尤其是“雪景图”系列,极尽再现之能事。诸如河岸边堆积的沙土、取土时碾压的车辙印,以及荒废的堤坝和遍地连天的枯草,党震都在以最工致入微的笔墨进行了刻画。在我看来,相较于“陕北写生”系列的雄强,党震绘制的“山东写生”系列是一种带有“人类学式”的眼光在记录着周遭的变化,就是说,党震想用绘画的方式,忠实记录一种时间的转瞬即逝之感。 冬天的风景之一 纸本设色 67x67cm 2017年 冬天的风景之二 纸本设色 67x67cm 2017年 因此,党震借助于照片,不同于陕北高原上写生时多变的观看视角,在山东的河岸写生时往往只能平视而徐徐展开,手卷向左右两边延伸是最为理想的“全景式”的呈现。我想,也许是因为陕北是在遥远的地方,与某种空间的想象有关,而山东则是党震的生活起居之所,更亲密也更真实。党震的“陕北写生”和“山东写生”系列,所描绘的场景都与一种自我的本真的心境相关:党震想让自己的灵魂显现在这些高原和黄土之中,类似于一种宗教般的皈依之感。 山音之一 纸本设色 51.4X68.5cm 2017年 山音之二 纸本设色 45.2X68.2cm 2017年 2015年时,党震开始了第三个阶段即“荒石”系列的创作。如果说“陕北写生”系列是对自我的重新发现,那么“荒石”系列就是完全走向一种对自我的精神气象的表现。相较于“陕北写生”系列依赖于眼睛的观看和再现,“荒石”系列则完全依赖于一些即兴的草稿或者完全是纯粹的想象。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荒石”系列的最终归宿应该是“抽象表现”,不再是一种视觉的反应,而是一种内在直觉的反应。我认为在这之中隐藏着一种“酒神精神”的“狂喜”。党震坦言“荒石”系列确实与饮酒有关,夜间借助于酒力的胆敢,肆意在宣纸上挥写和涂抹,仿佛是着火的荒石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松音 纸本设色 47.5x111.5cm 2017年 这不禁让我回想起1980年代“现代水墨”至1990年代“实验水墨”时期,有很多艺术家都在描绘和表现“宇宙”和“意识流”的图像,党震的“荒石”系列似乎承接了谷文达等人的探索方式。与今天水墨艺术家李华生、梁铨和张羽“静悟式”的探索不同,党震的内心之中有着一种无法抑制的动势,应该说,其与德国的“新表现主义绘画”,诸如基弗等人的作品之间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党震在“荒石”系列中投射的完全是一个自我的存在,其必然走向一种“反图像”叙事的“抽象”。 风景手稿 27x38cm 纸本设色 2016年 “荒石”存在于“荒野”之中,是一个神圣之地,存在于最初的话语之中,就像是“荒野中的声音”。“荒石”是虚空,是一种空洞混沌,同时,“荒石”也是游动的、荒芜的、一个虚空转变为超越的、欢欣的、一种纯粹的存在或缺失。 风景手稿 27x38cm 纸本设色 2016年 “荒石”系列应该就是“陕北写生”系列的延伸,在党震的思想世界中,寓意着一种崇高的精神体,是一种生命的原力。“荒石”作为“荒野之物”的状态,是一种无可言喻的象征。就像是神在“荒野”之中悟道一样,“荒石”见证着神迹。党震从“灰色寓言”和“水世界”系列,到“陕北写生”系列,再到“荒石”系列,是一种从“他者”到“自我”的单行线,是不断的自省也是一种真正的回归。党震在“荒石”系列中走向一种“平静的孤独”,以第一人称写作,是独处的、是与其他人断离的一个主体,进入一种不假设不期待的状态:精神的绝对自由。 2016年2月于北京东城胡同 风景手稿 27x38cm 纸本设色 2016年 风景手稿 27x38cm 纸本设色 2016年 风景手稿 25x3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风景手稿 25x37cm 纸本设色 2016年 --- END --- 私享出品 特别鸣谢 艺术家党震 主 编:王成业 主编微信:wchy1110 收藏热线:13718262369 微信合作邮箱:sixiangart@126.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