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ihu16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浅谈禤国维治疗脂溢性皮肤病临床经验
2017-06-07 | 阅:  转:  |  分享 
  
丘疹,不红不肿。中医诊脉:滑浮、舌苔白、舌质红、属

湿热蕴积肌肤,可用洁肤宁擦剂(大黄、白芷、木贼草、

鸭蛋籽、红花各等份,用38~50度白酒400ml浸泡1

周后用棉棒蘸擦患部(皮肤如有溃疡勿用),每日2~

3次,并内服自拟调免汤(黄芪18g,白术9g,防风9

g,丹参20g,紫草9g,桂枝9g,苍术10g,黄柏9g,

黄芩9g,白芷10g,桑寄生9g,枸杞子9g)共服10

剂,面及背部丘疹消失,皮肤光洁,今年6月份走访未

见复发。

洁肤宁擦剂用大黄解肌内皮外之热毒,木贼草除

皮肤湿热,用白芷芳香开毛窍之闭,鸭蛋籽祛湿止痒,

加红花活血化瘀调节皮肤微循环。外用对皮肤无损

害。而调免汤主要用于脾虚不健,不能健运体内皮外

之湿热浊邪,或因肺失肃降,致通条水道之功不足,所

以脾肺失调,是其根本。用现代观点来说,就是调整

肌体的免疫功能,故称调免汤。

小结:

大黄是一味历史悠久常用不衰疗效奇特的中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大黄的用途作了详细的论

述,而且历代医家都在广泛地应用和关注着,可是在

临床上如何运用大黄“推陈致新”、“安和五脏”,如何

“调血脉”、“泄壅滞水气”等,这些精僻的论点,都是我

们在临床上发掘和研究的方向,本文作者主要是根据

前人的思路,运用大黄桂枝汤治疗半身无汗症,主要

在于大黄的活血化瘀,和桂枝汤调和营卫共同的作用

下,达到调节汗腺疏通腠理作用。用大黄利胆排石治

疗胆石症在于针对病因痰浊瘀,进行涤荡脏腑,达到

清除病理产物———胆内结石为目的。以大黄为主的

洁肤宁擦剂外用,加调免汤内服治疗扁平疣,主要是

通过调节脏腑,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达到增强皮肤抗

病能力。

〔文章编号〕1007-0893(2001)-02-0090-02

浅谈国维治疗脂溢性皮肤病临床经验X

江光明1范瑞强2池凤好2

1广州中医药大学99级博士生(广东510405)

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510120)

〔关键词〕国维;痤疮;脂溢性皮炎;脂溢性脱发

〔中图分类号〕R275.1〔文献标识码〕B

国维教授是广东省名老中医,博士研究生导

师,业医3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于

1999年9月~2000年12月随老侍诊,颇有心得,尤

其是在治疗脂溢性皮肤病方面取得较好疗效,现举3

例以飨同道。

1痤疮

李某,男,21岁,学生,1999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颜面痤疮已有5年。现病史:5年前开始面部

起皮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此起彼伏,曾经中西医

治疗,但疗效不显,经友介绍来诊。症见:颜面部可见

09

X〔收稿日期〕2001-02-01

〔作者简介〕江光明(1965-),男,主治医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皮肤性病学研究。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第2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20余粒红色丘疹和粉刺,伴有结节,胸部亦有散在丘

疹、粉刺,部分丘疹融合,有时可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

物,伴口干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中医诊断:肺风

粉刺,辨证为阴虚内热,治法:滋阴泻火,清肺泄热,方

药: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知母12g,黄柏12g,桑

白皮15g,蛇舌草10g,连翘15g,生地15g,丹参30g

(后下),甘草10g。配合外搽痤灵酊,服21剂后皮疹

逐渐减轻,继服14剂皮疹基本消退。

按: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皮肤病,中

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如

《外科正宗》曰:“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

致”。《医宗金鉴》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目前

国内主要应用清肺热、泻胃火、凉血解毒的中药进行

治疗。老经长期的医疗实践发现,痤疮病人除了有

肺胃血热和肠胃积热的一面外,还有素体肾阴不足、

相火过旺的一面。采用滋阴泻火、清肺凉血的中药治

疗后可收到较好疗效。上方用女贞子、旱莲草平补肝

肾之阴,知母、黄柏泻相火,一补一泻,调整肾之阴阳

平衡;鱼腥草、蒲公英、连翘清肺解毒,散结消肿;生

地、丹参凉血化淤清热;甘草解毒清热并能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滋阴清热泻火,药证合拍,故获良效。

2脂溢性皮炎

陈某,女,24岁,2000年10月21日初诊,患者初

起以面部起红斑、丘疹、瘙痒,曾自服维生素B6,外涂

肤轻松软膏1月无效来诊。皮肤科检查:前额、面颊、

口周可见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界限不清楚,

其上覆有细薄油腻性鳞屑,脱发明显,伴口干,心烦,

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予二至丸加味:桑

椹子15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知母10g,黄柏

10g,生地15g,丹参30g(后下)、合欢皮15g,茯神20

g,白芍30g,生甘草10g,水煎服,日1剂,配合三黄

洗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每日外洗1~2次。7

剂后皮脂分泌明显减少,瘙痒明显减轻,脱发减少。

二诊去蒲公英、合欢皮改丹皮、山萸肉更进7剂后皮

损恢复正常,皮脂分泌接近正常。

按:脂溢性皮炎祖国医学称之为“面游风”,“白屑

风”。此病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要控制皮脂分

泌过多,必须调整内环境,调整内分泌。中医对脂溢

性皮肤病多限于从风、湿、热、血虚辨治,而老据多

年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以肾阴虚证多见,采用养阴清

热之法常取良效,方用加味二至丸,方中桑椹子、女贞

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生地、白芍养阴清热泻火;丹

参凉血活血去脂,合欢皮、茯神安神解郁;生甘草解毒

清热并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滋肾阴而调整内环

境,清血热而祛脂消炎,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3脂溢性脱发

张某,男,46岁,2000年3月18日初诊。主诉:

头发稀疏脱落1年。现病史:1年来晨起枕巾落满脱

发,最近头发已稀少,可望见头皮,瘙痒脱屑油腻,伴

精神萎靡,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质红苔

少,脉细数。证属肝肾不足,治以补肾养肝。用二至

丸加味。处方:蒲公英30g,丹参30g,桑椹子15g,

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制首乌15g,生地15g,土

茯苓20g,布渣叶10g,菟丝子10g,生甘草10g,水

煎服,日1剂,复渣再煎,分2次服,外擦祛脂生发酊,

另脂溢洗液B外洗,经1月半的治疗而愈,1年后复

查,未见复发。

按:祖国医学认为:精血同源,精血能互生,精足

则血旺。“发为血之余”是说明发的调养来源于血;

“发为肾之外候”则说明发虽由血滋养,但其生气则根

源于肾气,因此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均与肾

的精气盛衰有关,若肾精亏虚则发枯不荣甚至脱落。

老用加味二至丸平补肝肾、养血生发,方中女贞子、

旱莲草、桑椹子、制首乌、菟丝子补肝肾、填精血、养发

生发;生地、丹参凉血活血;土茯苓、布渣叶清热利湿

祛脂;蒲公英现代研究含肌醇,有促进毛发生长的作

用;生甘草清热生发,诸药合用,使精血充足,毛发得

以濡养,故可取得满意疗效。

4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

之本,三焦之源”,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调

节的中心。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如《黄帝

内经·素问》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

之”。李士材在《内经知要》中解释说:“肾水主五液,

五气所化之液,悉归予肾”。《景岳全书》说:“元阴者,

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葵是也”,又指出“命门为精

19

第11卷第2期

2001年4月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SHENZHENJOURAN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

Vol.11.No.2

Apr.2001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

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等等。均说明人体体液系统的

功能“肾”均参与其中,而起一定作用。老认为皮脂

亦属于人体体液系统的一部分,当属中医“精”的范

畴,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以往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

多限于从肺胃湿热辨治,而老则认为,皮脂溢出性

皮肤病以肾阴虚证多见,皮脂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

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皮毛,则皮脂分泌

增多;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脱屑;热郁化风则皮

肤瘙痒、脱发。根据这个病因病机,采用滋肾阴、清湿

热的原则加味二至丸补肝肾、益阴血、安五脏、清湿热

治疗脂溢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

丹参治疗脂溢性皮炎,近年研究表明:脂溢性皮

肤病的发生与皮脂溢出导致皮肤表面菌群失调使痤

疮丙酸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长繁殖有关,

丹参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凉血解毒、祛脂除烦之

功效,丹参所含的丹参酮具有抗菌消炎之功,对痤疮

丙酸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老采用大剂量(每次30~50g)配药治疗皮脂溢出性

皮肤病效果满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丹参须后下,因

其所含的丹参酮久煎后易遭破坏,故不宜久煎。综上

所述:老治疗脂溢性皮肤病擅用补肾法,其代表方

加味二至丸具有滋肾阴而改善内环境,祛湿热而抑菌

消炎的双重功效,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配合外

治法疗效确切。

〔文章编号〕1007-0893(2001)-02-0092-02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X

王明礼

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江苏225700)

〔关键词〕胆汁返流性胃炎;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国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B

1995年以来,我们应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

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有关资料及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属门诊患者,皆符合

慢性胃炎的胃镜或活检病理诊断标准,在胃镜直视下

均见胆汁返流,胃内大量的含有胆汁的胃液或胃壁上

附有较多的含有胆汁的粘液,或见到含有胆汁的十二

指肠液呈泡沫状或水样从幽门口返流入胃。镜下胃

粘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以胃窦部粘

液为甚。并经实验室检查、B超等排除了胆囊、胆道、

肝、胰等疾病。非手术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中,男41

例,女2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66岁,平均

44.5岁;病程1年以内14例,1~3年29例,4~5年

25例。并发十二指肠炎者1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6例,幽门口炎28例,胃溃疡3例,食管炎6例。

1.2治疗方法自拟疏肝理脾和胃汤:柴胡、枳

实、白芍、半夏、厚朴各10g,黄连、制大黄各6g,代赭

29

X〔收稿日期〕2001-02-14

〔作者简介〕王明礼,男,主治中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第2期

?1995-2005TsinghuaTongfangOpticalDiscCo.,Ltd.Allrightsreserved.

献花(0)
+1
(本文系mihu1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