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古今之青铜器乐器(铙)nao

 静思雅座 2017-06-08

青铜器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历史遗存。包括铙、钟、钲zheng、铎duo、鑃diao、铃、錞于、鼓等。

博古今之青铜器乐器(铙)nao

西周前期 兽面云纹铙

商代乐器。前人误以为铙与钲为一类器。《周礼·鼓人》注:“铙如铃,无舌,有柄,执而鸣之,以止击鼓

博古今之青铜器乐器(铙)nao

商后期 兽面纹铙

”铙形似铃而较大,身体短宽,有中空的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执把,铙口朝上,用槌敲击,因为用手执,所以一般又称为执钟。

博古今之青铜器乐器(铙)nao

乳钉云纹铙

以三个或五个为一组。也有的铙非常大,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兽面纹大铙、湖南出土的象纹和兽面大铙形体都极大,后者重154千克,只能扦在座上进行敲打。

博古今之青铜器乐器(铙)nao

西周 齿纹铜铙

中国古代金属乐器发展史。

中国古代乐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中所提到的乐器就有30多种,据《周礼》中国古代乐器分八音,即金(钟等)、石(磬qing等)、土(埙等)、革(鼓等)、丝(琴瑟等)、木、匏pao(笙等)和竹(管箫等)。金就是指金属乐器,大多由青铜制成。在古代的金属乐器中以钟类乐器为最主要。钟是中国最早以乐器的形式出现的,商时又出现了铙,先是单个的,后来逐渐发展为大小不同、三五成组的编铙。周时乐匠们对编铙进行了改进,于是就出现了编钟,而且数量也逐渐增加。乐匠们将体积大小、音律、音高各不相同的钟编成组,便可演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到战国时期,编钟进入鼎盛时期,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数量多达60多枚,奏出的音乐更加动听。战国时期,周朝衰落,诸侯崛起,礼乐制度也随之崩溃,制作复杂、价格昂贵的编钟便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喜欢本文的朋友 关注+收藏+点赞

下一讲分享(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