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建筑设计,仅仅掌握无障碍、适老化是远远不够的

 快乐英平 2017-06-08

图为一期老年公寓的标准间,正在清理、交付

建议投资养老院的朋友,前期在做户型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后期的运营成本和管理效率。【整理编辑:时英平】

上图是一个一期建设150个房间,300张床位新建医养结合项目,都是两人间,一模一样的户型,马上要装修,如果你没有实际运营的经验,隐性的成本将会是一个巨大的吸金洞,下面我将会谈到。

暂且不说下一步服务产品设计和营销推广策略如何选择,单单后期日常运营的人工成本都能把你的项目拖入泥潭,因为大家都知道人工成本是运营中最大的支出。

根据过去操作项目的经验和一线实践的心得,户型的设计至少需要考虑到以下三个方面,更多考虑的因素,大家可以底部留言补充。

第一,身体状态和护理频率,不同类型老人需要的户型和分区差别很大,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护理康复区、失智专区要依据身体护理级别和规模设计。

根据护理频率有4个维度可以供大家参考:

图为对当地养老机构入住长者进行调研

一是低度照顾群体,多为慢性病老人(糖尿病、高血压等),生活可以自理,他们本身对居住条件要求较高,单间或者标间为主要考虑,因为他们大脑清醒,自主意识较强。

二是中度照顾群体,多为运动功能障碍,如中风、脊髓损伤等,需要康复治疗。卧床时间较多,外出散步较多,对居住环境次于自理老人。

这类人群多为二人间或三人间,可放置随身使用的康复器械和轮椅。房间本身康复护理功能较弱,在专业人员陪同下在康复训练室进行康复治疗。

三是高度照顾群体24小时全程护理,多为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脑损伤等,这个是基于自身病理原因特别设置专区照顾,不能和其他类型老人混居。

需要设置专区,专人看护,在装修的时候有区别其他户型。

四是没有治疗和康复价值群体(俗称“三管”老人,鼻饲管、切气管、导尿管),长时间卧床护理,对居住环境要求最低,可设置为4人间或5、6人套间,一是减少老人支付的床位费用,二是最大限度实现360度全视野看护,达到降低护理成本,提高护理效率的目的。

第二,在户型设计上,永远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护理配比,更深次的问题是护理员的排班,有过一线运营经验的朋友,比如做过人事工资结算工作或者护理部日常管理工作的朋友都知道,护理排班是一个非常头疼的工作。

在户型确定的前提下,黑白12小时两班倒,或者8个小时三班倒(这个是最难实现的,非常容易造成护理风险和推诿扯皮),再加上请假、新护理员跟不上节奏等原因,如果设计不合理人工成本可能是成倍增加。

如果在设计之初能考虑到分楼层管理、分区管理,那么可以为后期的运营管理和服务节省一大笔支出,所以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运营团队提前介入是最好的效果。

第三,护理单元最佳的床位、房间规模和服务半径,通俗一点就是如何能及时有效的响应老人随时发生的需求。

入住老人的类型、护理员配比和护理单元服务半径(服务效率的及时性)三个问题没有搞明白之前,切勿操之过急设计户型。

不同类型的老人护理单元的人数和规模也有很大的区别,国内对这块研究也是近几年刚刚开始,比较有名而且体系成熟的专业研究机构是周燕珉教授的团队。

但是真正导入运营服务理念的设计机构,凤毛麟角。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分析的话,失智老人一般多为10-15个人为一个护理组团,卧床护理老人大概30-40人一个护理组团,其他类型的可以不做特殊考虑。具体项目还要具体分析。

结语:关于老年养护机构户型的设计,我仅仅是抛砖引玉地提出来一些思考。除了规范设计以外,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设计者对老年群体的人性关怀和对运营服务效率的把控。

从这个层面来说:设计者单纯掌握适老化、无障碍设计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扎根一线,了解护理工作的全流程服务、了解项目定位的核心内涵。走进老人的同时,夜要跳出老人思维,站到运营者、服务者的角度来思考服务的效率和及时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