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慢综合征验案(升解通瘀汤合炙甘草汤)

 xcaq 2017-06-08

快慢综合征验案(升解通瘀汤合炙甘草汤)

(2014-06-28 21:55:52)

        

患者白*,女,61岁,初诊20111226日。患者风心病史20余年,永久性房颤,心悸胸痛加重月余来诊,。住院超声心动提示左房扩大,二尖瓣中度狭窄,伴中等量反流。 holter提示:房颤律,大于2.0秒的长间歇350/24小时,最长3.97秒,伴室早。住院建议行二尖瓣换瓣手术及安置起搏器,但手术风险较大。患者拒绝,希望中药治疗。现心悸、胸痛、气短,乏力,步履维艰,纳呆,脉三五不调、细短,苔薄白腻,质暗。辨证为气陷血瘀,由久病失养、操劳过度而致大气下陷、瘀血凝滞,心失所养。治以升陷祛瘀汤益气升陷活血祛瘀。处方如下:生黄芪30g,柴胡10 g,升麻10 g,桔梗10 g,知母15 g,山茱萸15 g,三棱10 g,莪术15 g,鸡内金15 g,生牡蛎30 g,香加皮3 g,红景天30 g,淡附片10 g,炙甘草10 g10剂,水煎。嘱复查holter

二诊201215

1231日复查holter:全程房颤,部分伴心室长间歇,最长3.0秒,少量室早,部分伴差传,大于2.0秒的长间歇共16次。守原方七剂。

三诊2012112

患者服药后心悸、气短、乏力诸症减轻,步行仍感费力。纳食增。脉细短,三五不调,苔薄质暗。效不更方,以原方巩固,生黄芪加至40g,加鹿角胶10g,西洋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合生脉散加强益气养阴之力。

    此后胸痛未作,诸症皆减,偶自觉心悸、颤动,劳累后心悸气短显。脉细短弱,三五不调,苔薄质淡暗,齿痕。考虑气短、乏力、难于行走等大气下陷症候明显改善,仍偶有心悸发作,于2012325日后改以炙甘草汤合升解通瘀汤益气养血复脉、升陷活血祛瘀:炙甘草20g,桂枝10g,党参15g,生地30g,火麻仁15g,麦冬15g,干姜8g,,阿胶10g(烊化),大枣15g,生黄芪50g,柴胡10 g,升麻10 g,桔梗10 g,知母10g,三棱20 g,莪术30 g,鸡内金15 g,生牡蛎30 g,远志10,g,菖蒲10g,红景天30g,香加皮3g,另加黄酒100ml入煎以增药力。

守前方微作加减服半年,患者胸痛未作,偶心悸,程度较前减轻,乏力明显改善,可处理日常部分工作。脉细缓,三五不调。原方出入巩固:炙甘草30g,桂枝10g,党参15g,生地30g,火麻仁10g,麦冬15g,炮姜6g,,阿胶10g(烊化),大枣15g,生黄芪50g,柴胡10 g,升麻10 g,桔梗10 g,知母10g,三棱20 g,莪术30 g,生牡蛎30 g,红景天30g,香加皮3g,生黄芪50g,西洋参10g,另加黄酒100ml入煎。

连续治疗近一年,患者乏力自汗减,感左胸部憋闷、不适感加重,轻度盗汗,便溏。脉细微,苔腻微黄。上方去火麻仁,炮姜加至8g以温脾胃止泻,加瓜蒌30g,薤白30g,半夏30g宽胸散结。

改服上方后盗汗减,左胸痛、不适感消除,偶感胸中懊憹,莫可名状,偶心悸。脉细微,苔薄腻质暗。原方巩固,加栀子豉汤(栀子15g,淡豆豉4g)以清热除烦。

十四剂后懊憹止,去栀子豉汤,守原方继服。

二十六诊2013225

诸症缓解。胸痛未作,阵发心悸明显减少,乏力改善(原举步维艰,出行需坐轮椅,现可步行一公里,平时可处理部分家庭事务及工作)。复查holter报告:房颤律,部分伴差传,室早0次,大于2.0秒的长间歇共0次。对于症状减轻、活动耐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患者表示非常高兴和满意。

随访一年至今,患者间断服用前汤药,目前可正常工作及日常生活,未再发作胸痛,心悸症状不显。对于症状减轻、活动耐力增强、生活质量改善,可暂不安置起搏器,患者表示非常高兴和满意。

按:本案例为老年女性,风心病史,初诊时阵发房颤,伴多个大于2秒的长间歇(350/24h,其中最长R-R间隔近4秒),西医用药颇为棘手,建议安置起搏器,否则有心跳骤停之虞;当时患者心悸、乏力症状俱显,甚至寸步难移,其症不可谓不急、不可谓不险。但经过十四个月的中药治疗,不仅没有出现令人担心的心跳骤停,复查holter提示心律平稳,长间歇消失,患者心悸、胸痛症状明显减轻,精力、体力也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基本恢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

《医学衷中参西录》:“此气(大气)一虚,呼吸即觉不利,而且肢体酸懒,精神昏愦,脑力心思,为之顿减。若其气虚而且陷,或下陷过甚者,其人即呼吸顿停,昏然罔觉。……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之中,大气既陷,而心无所附丽也。”而究其病因,“其证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后气力未复,勤于动作,或因泄泻日久,或服破气药太过,或气分虚极自下陷,种种病因不同。”此患者风心病史数十年,之前未正规治疗,又因工作紧张繁忙、过度操劳,耗伤气血,虚疲至极而胸中大气下陷,以致心悸、胸痛、乏力诸症群生。又气为血帅,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脉络瘀滞;气陷则血瘀益重。以升陷祛瘀汤,重用黄芪、党参,加三棱、莪术活血化瘀,山萸肉补益肝肾,因其气陷非峻补不能升,其淤血非重剂不能散,山萸肉酸敛,以防气之涣散,又能培补肾元,以期少火徐徐上达。另加香加皮祛风湿活血通脉、红景天益气化瘀。故患者服药数剂即感诸症减轻体力改善。

因气陷症状改善后、心悸缓而未除,故合用炙甘草汤。此方见于伤寒论原文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用于心脏气血素虚,又感寒邪,正虚邪扰,甚则动摇心宫.心阴不足,则心失所养;心阳不振则鼓动无力,为心阴心阳两虚。后世发展用于气虚血少之心悸气短、虚劳失眠诸症。合用升陷祛瘀汤,调节升降、祛瘀通络,症状稳步改善。

  其间病情略有起伏,,如患者曾因家事烦扰,觉胸闷痛、左胸不适,苔腻微黄,考虑患者有气郁痰阻之象,加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主证“心痛彻背,不能安卧”,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正符合患者新的病情波动,服数剂后胸部不适感消失。然又见胸中懊憹,莫可名状。“胸中懊憹”症状,伤寒论有两处述及,均治以栀子豉汤。“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讝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条)可见此两证均因热邪扰动胸膈而致。观患者胸中痞塞已开,痰浊去其大半,而郁热未尽,故出现胸中懊憹,莫可名状,偶发心悸症状,给予栀子豉汤。

史老师批语:

《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大方、小方、复方、奇方、偶方之分。本案虚实、升降、气血、寒热复杂,故以复方治疗。炙甘草汤是治脉结代、心动悸的基础常用方,对燮理阴阳、两益气血有余,但在调节升降、祛瘀通络则略显不足,加之患者时有挟痰(瓜蒌薤白汤证),时有挟热(栀子豉汤证),应随证化裁。

                                       贺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