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木窗 钱永泽作品) 帮主说:“绝对对称的画面一定不艺术!” 从前,我对“永字八法”特别不屑,我认为就是谁闲得没事,生编出来一个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字,再假借书圣的光环推广。 现在我发现,背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技术揉碎再有机的组装在一起的那个人确实够厉害。先不管书法的艺术性还是写字的实用性问题,对于过去所有需要入门识字、用笔的人来讲,这个“永”字所呈现出来的教学工具的意义,让我觉得非常了不起。 所以诸宗元先生这一次对结字做更详细的解释,在我看来,就是以永字八法为基准,分别对每一个部位的结字方法进行了归类。而这些基本的原则,稍加训练,我认为就可以把字写的美观。 点 法 攒 点 平列的点,要聚不能散,所以需要有态势,因此左点稍侧,中点稍短,右点稍长。 排 点 四点底,也要聚,不能散。一般来讲,最左点和最右点的姿态形成一个“八”字,中间的两点做出映带即可。 散 水 三点水的竖向排列,古人称之为“隔水”,写这三点,需要注意的是点画之间的呼应,收笔引起下一点的起笔。此外,以下四字可以观察出,三个点的聚散、大小、长短、形变。 竖 法 悬 针 长竖到末端时,不能随意甩出去,要注意边提笔,在末端稍有留驻之势,这时锋不会散,线不会虚。 中 竖 中竖,顾名思义,就是居中可以分隔左右的竖画。此时,需要注意长竖的起笔,多和上一笔的笔势有呼应, 因此稍作驻留以调锋,然后引锋下行。 让 直 这类字,有很多竖画,其他非主笔竖画,需要给主笔“让位”,也就是说,只有这一竖是最长的,同时,像“甲”、“千”字,需要注意竖画对左右两边的分割位置(一般不是在正中间,而是稍偏右一点),而像“引”、“恒”这样的字,需要注意“站”的位置,太近局促,太远会散掉。 勾 法 中 勾 这种长竖 勾的字,竖的部分和上文“悬针”的用笔类似,同时其竖画一般比较笔挺,在竖的末端驻笔,然后向左上引锋而去,出现了勾画。 绰 勾 这种竖勾的笔画,一般竖画的部分是弯曲的,与上面的“中勾”有所区别。 伸 勾 这种字,有时辉出现两个勾,比如“氏”字和“民”字,其左勾相对简单,比较直,右边的勾像伸出去的枝干一样,但会有一定的弧度。 屈 勾 这类字一般都需要对常见的勾画进行变形,因为笔画多,多有穿插之势,需要将勾画略弯曲,有时也不用出锋勾出。 戈 法 从 戈 这种笔画是让字出精神的地方,所以一般弧度比较小,甚至有挺直的写法,所以在诸宗元看来,“从戈”刚好是“伸勾”的反例。 横 戈 与“绰勾”相反的是横勾,这种形态我们现在叫卧钩,我见过有成名的书家写这个字的时候还要查一查字典,可想而知并不好写,诸宗元认为有个窍门,就是先斜下写然后在横着写即可,下面的例字中的“心”、''必“字即是。 波 法 从 波 过去人把“捺”叫做“波”,所谓“一波三折”常来说捺的姿态,在永字八法里面,“波”又被成为“磔”,此画用笔时,需要注意起笔与上一笔之间的笔势呼应,常是空中画圈入纸,稍驻,行笔向右,末端时笔毫铺开,需要稍作提按驻留,让笔锋收起然后出锋。 横 波 这类字,用笔捺画比较平一些,相对来讲,“足”、“是”却不能太平。 减 捺 学过隶书的朋友应该听过“蚕无二设,雁不双飞”,在楷书、行书当中,一般遇到两个捺画,需要将最后一笔的捺画变成点,所谓“减捺”以忌重是也。 撇 法 重 撇 重撇一般没有那么忌讳,也很难变撇为点,因此书法家会将两个撇在长短、曲直、粗细上调整。 联 撇 三个竖列的撇画,有两个要点,一是笔势呼应,二是可以进行一定的位置、长短的调整,仔细观察下面的四个字,谈谈三撇的处理方式。 从 撇 诸老师对这种长撇也有一个小窍门,先直下写出竖,到了中部,慢慢向左下引锋。一般要写出弧度。 横 撇 这种撇的写法,与上面的从撇不同,不能太多的弧度,需要相对的斜直一些,“笔力宜直送,至出锋处,不可略带弧形。” 横 法 让 横 这一个“让”字非常生动,意思是横很多的时候,其他非主笔横需要给主笔让出足够的空间,让这一横达到一字内最长,方谓“安置妥帖”。 重 文 这应该是八法之外的案例,就是一个字是由相同的两个部首上下组成,一般需要上小下大的安排,方能稳重,此外,出现重捺也要学会去做变形。 最后,还是那句话: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普遍规律,并不是金科玉律。任何字的结体方法,都需要在具体的“语境”下灵活调整。甚至,你可以找出来上面每一个例字中的反例,但这并不能反证诸宗元在扯淡。 题图摄影:钱永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