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其嫩根里外皆实,黄色而带微绿者,称子芩、条芩;老根中心空而发黑者,称枯芩。主产于东北地区,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和陕西等省、自治区。多为野生,栽培者近年亦有。 黄芩在仲景书中,《伤寒论》入16方次,《金匮要略》入20方次。 【药性特点】黄芩苦,寒。入心、肺、胃、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主治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狐惑病,疟病,中风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奔豚病,腹满病,黄疸病,吐血便血病,呕吐下利病,金疮,妇人妊娠病,产后病等。 【黄芩的临床应用】(一)治太阳病 太阳病变证 1.邪热迫肠证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葛根条)。 黄芩在葛根芩连汤中,配黄连苦寒清热,厚肠胃,坚阴止利。 2.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黄芩在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原方不载,但据宋林亿方后注及《千金翼方》记载,当有黄芩为是。用黄芩之目的,泻中焦之实火。 (2)附子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黄芩在附子泻心汤中,配大黄、黄连苦寒清热,以泻中焦之火。 (3)半夏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半夏条)。 黄芩在半夏泻心汤中,合黄连苦寒泄降,清热和胃,泄其满。 半夏泻心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利病之寒热错杂证,属异病同治之例。 (4)生姜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生姜条)。 黄芩在生姜泻心汤中,伍黄连苦寒,以和胃气。 生姜泻心汤证,也见于《金匮要略》呕吐病之饮结气郁证。亦为异病同治之例。 (5)甘草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甘草条)。 黄芩在甘草泻心汤中,配黄连清热消痞,以和中州。 甘草泻心汤证,还见于《金匮要略》狐惑病之湿热毒虫证,亦为异病同治之例。 (二)治少阳病 1.少阳病本证 小柴胡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黄芩在小柴胡汤中,性味苦寒,气味较重,清泄邪热,可使少阳胆腑邪热内消。 小柴胡汤证,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证病涉少阳,妇人产后病郁冒大便难,妇人杂病之热入血室证,见证稍异,证质则同,治方不殊。 2.少阳病兼变证 (1)柴胡桂枝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黄芩在柴胡桂枝汤中,合柴胡、半夏、人参等为小柴胡汤,和解枢机,以治少阳。 柴胡桂枝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腹满病腹卒痛证,属异病同治之例。 (2)大柴胡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黄芩在大柴胡汤中,合柴胡疏利少阳,清泄郁热。 大柴胡汤证,亦见于《金匮要略》腹满病热实兼少阳证,属异病同治例。 (3)柴胡加芒硝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汤)。 黄芩在柴胡加芒硝汤中,合柴胡、人参、半夏等为小柴胡汤,并取原量的1/3,和解少阳,运转枢机。 (4)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黄芩在柴胡桂枝干姜汤中,合柴胡合用,清解少阳之热。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又见于《金匮要略》疟病之寒疟证,属异病同治例。 (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黄芩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合柴胡、人参、半夏等为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宣畅枢机,扶正祛邪。 3.太阳少阳合病 (1)黄芩汤证 证见:发热,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或大便利而不爽,有热臭气,腹部疼痛,脉弦数(172),证质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肠功能失职。治用黄芩汤。方中黄芩苦寒,清泻里热,治肠澼下利;芍药酸寒坚阴,而止下利,缓急止痛;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补正气。 (2)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证见:黄芩汤证而呕者(172),证质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胃气上逆。治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以黄芩汤清热止利,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又见《金匮要略》呕利病之热利干呕证,见证相同,证质一致,治方不殊。 (三)治少阴病 少阴病热化证 黄连阿胶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连条)。 黄芩在黄连阿胶汤中,合黄连苦寒以泻心火。 (四)治厥阴病 厥阴上热下寒证 (1)麻黄升麻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麻黄条)。 黄芩在麻黄升麻汤中,合知母、葳蕤、天冬、石青、当归和芍药滋阴清肺,则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可解。 (2)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证见:食入即吐,下利便溏,可伴见口渴,口臭,食少乏力,腹胀腹痛,喜暖喜按,舌边尖红,苔黄(359)。证质为胃热脾寒,寒热格拒。治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方中黄芩、黄连苦寒以清胃热,干姜辛热温脾以散寒,人参甘温以益中气,上热清则呕吐止,下寒消则下利除,中气复则升降有序,诸药合用,清上温下,调和脾胃而诸症自消。 (五)治疟病 1.疟母证 鳖甲煎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鳖甲条)。 黄芩在鳖甲煎丸中,配柴胡疏肝清热,和解少阳。 2.疟病发渴证 《外台秘要》柴胡去半夏加栝萎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柴胡条)。 黄芩在《外台秘要》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中,合柴胡、人参等为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去半表半里之邪。 (六)治中风病 1.大风证 侯氏黑散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菊花条)。 黄芩在侯氏黑散中,配牡蛎清热敛阴。 2.手足拘急证 《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芪条)。 黄芩在《备急千金要方》三黄汤中,苦寒清热降火。 {七}治虚劳病 虚劳兼瘀血证 大黄蟅虫丸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黄芩在大黄蟅虫丸中,清瘀热。 {八)咳嗽上气病 留饮迫肺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泽漆条)。 黄芩在泽漆汤中,清泄肺热。 (九)奔豚气病 肝热奔豚证 奔豚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李根白皮条)。 黄芩在奔豚汤中,合葛根清肝泻火。 (十)治吐衄血病 热盛吐衄证 泻心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大黄条)。 黄芩在泻心汤中,合黄连大苦大寒,清泄心胃实火。 (十一)虚寒便血证 黄土汤证 见证、证质、证治、证方(见黄土条)。 黄芩在黄土汤中,苦寒坚阴为反佐,制约白术、附子温燥耗血动血之弊。 (十二)治吐利病 中寒肠热证 《外台秘要》黄芩汤 见证:胃脘痞满时痛,呕逆吐涎,腹痛下利黏稠肛热者(十七-附)。证质为胃中虚寒而肠中实热。治用《外台秘要》黄芩汤。方中黄芩清肠止利;干姜温阳散寒;半夏降逆止呕;人参、大枣补虚利中;桂枝辛温佐干姜以温振中阳,协半夏以降逆气。诸药合用,温胃补虚,清肠止利之效。 黄芩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黄芩的配伍应用黄芩有清热安胎作用,黄芩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黄芩的用量用法】1.用量 常用量2—12克。 最小量18铢(2.2克),如麻黄升麻汤。 最大量3两(9克),如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 2.用法 煎剂,丸剂。 按:黄芩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为清热燥湿常用之品。入肺、胆、大肠经。尤长于清泻少阳胆经和肺经之热,故邪热犯少阳,往来寒热,口苦咽干,以及热犯肺,身热咳嗽,痰黄黏稠等证,为必用之品,本品虽以清胆清肺为主,但通过适当配伍,又能清诸经之热,配柴胡清少阳而退寒热;配芍药清大肠而止泻利;配黄连清心凉血而止血;配大黄清热消痞,配芍药养血清肝而平冲;配白术可清湿热而安胎;配阿胶鸡子黄,能交通心肾而安神等。然苦寒之品,能伤脾胃,若非实证,则不宜用。 本品生用,清热泻火力强;炒用,寒性减弱可用于安胎;酒炒用,取其上行而清上焦之热;炒黑存性,多用于止血。在应用上又有枯芩、条芩之分,枯芩体轻达上,善清肺火;条芩体重下达,善清大肠之热。 黄芩分枯芩与子芩: 枯芩为生长年久的宿根,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善清上焦肺火,主治肺热咳嗽痰黄。 【黄芩的文献摘要】《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本草纲目》引《名医别录》:“疗痰热,胃中热。” 《珍珠囊》:“凉心,治肺中湿热,泻肺火上逆……安胎。” 《本草纲目》:“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黄芩的药理作用】1.据化学分析 黄芩含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 2.据药理研究 (1)本品有解热,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 (2)本品有扩张血管,而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3)本品所含黄芩苷有镇静作用,并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故能止血;黄芩苷分解后产生黄芩苷元及葡萄糖醛酸,黄芩苷元有利尿作用,葡萄糖醛酸有解毒作用。 (4)本品对有利胆及升高血糖作用。 3.据抗菌试验 本品抗菌谱较广,对白喉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百日咳杆菌等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多数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而抑菌的成分为黄芩苷元。 4.现代临床 主治支气管肺炎,病毒性心肌炎,室性心动过速,急性胆囊炎,急性胃炎,急性胰腺炎,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习惯性流产,细菌性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黄芩的用药禁忌黄芩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脾肺虚热者忌之黄芩。凡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法并禁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