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朝历代的颜色

 mrzmjy 2017-06-09
夏朝尚黑 商朝尚白 周朝尚红 秦朝尚黑


夏尚黑 商尚白 周尚红 秦朝尚黑,汉朝尚黄,魏朝尚青,晋朝尚白,唐朝尚黄,宋尚黄红 明朝尚黄 红,清朝尚黄

周承火德,秦承水德,汉承土德,魏承木德,晋承金德,隋承水德,唐承土德,明承火德,清承水德 五行之中,水黑色,土黄色,木青色,金白色,火赤色 所以秦朝尚黑,汉朝尚黄,魏朝尚青,晋朝尚白,唐朝尚黄,明朝尚红,清朝尚黑 五行之中,水属北方,火属南方,木属东方,金属西方,土属中央 中国最强大的两个时代-汉唐,都是土德星,都建都长安,长安属中央土旺之地.

《吕氏春秋·应同》篇曾概述过这一学说。它写道: 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黄帝之时,天先见大螾大蝼, 黄帝曰: ‘土气胜! ’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禹之时,天先见 草木,秋冬不杀。禹曰: ‘木气胜! ’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 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 ‘金气胜! ’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乌含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 ‘火气胜! ’火 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 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吕氏春秋》集众书而成,是一部杂家著作。保存在此著作里的这段论 述,虽不知是否出自邹衍之书,但它反映了邹氏“终始五德”的基本内容。 对于这套有利于神化皇权的五行学说,秦始皇自然乐于接受。他以为,既然 “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①,正好是水德主运,为“水德之始” 。 水,北方,色尚黑,故秦始皇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岁首, “朝贺皆自 十月朔” ,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以黑为主色。 在先秦时期,衣是用来区别尊卑贵贱的一个重要标志, “非其人不得服 其服”②。否则,就是僭礼。至于秦汉,一方面,有些旧的等级有了变化,加 以往唯庶人才服的巾,到秦汉之时, “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③。另一方面, 新的等级开始建立。秦汉时区分衣之尊卑的标志主要有三:一是服色。秦人 尚黑。汉初尚赤。汉武帝时正服色,色尚黄。东汉则尚赤。此外,青紫也是 贵族的服色①,平民不准服用,到西汉后期,才放宽了限制。一是质料。如秦 简《法律答问》有一般人不得穿“绵履”之条文。汉初,刘邦曾规定商人不 ① 《东观汉记》 。 ② 《续汉书·舆服志》 。 ③ 《续汉书·舆服志》 。 ① 《汉书·夏侯胜传》颜师古注: “青紫,卿大夫之服也。 ”

秦俑的彩绘颜色 袁仲一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园中的一组陪葬坑,距今已有 2200 多年的历史。一、二、三号俑坑内共有陶 俑、陶马约 8000 件。车兵、骑兵和步兵等不同的兵种,一列列、一行行的排列有序,像个庞大的地下军 团。陶俑、陶马的造型是以秦王朝真实的军队作为原型塑造的,是秦军的缩影。 陶俑、陶马身上原来通体彩绘。由于俑坑建成初期,骊山的山洪暴发,俑坑内被洪水浸泡;秦朝末 年项羽的军队进入关中后,俑坑又被放火焚烧,因而兵马俑身上的颜色基本上已全部脱落,仅存少量残 迹,使人难以了解秦俑原来那绚丽多姿的风采。 近来在二号兵马俑坑的发掘中,偶然发现几件颜色保存基本完整的跪射俑。这是盼望了 20 多年的 新收获,令人心情振奋。把新出土的彩色俑,与过去发现的俑身上的一些颜色残迹综合考察,可以比较 完整地了解秦俑彩绘的技法、秦俑服装的颜色等许多重要的问题。 一 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身上的彩绘颜色有红、绿、蓝、紫、黄、黑、白、褐(赭)等。每一种颜 色又有浓淡、深浅的变化,形成不同的色阶谱系。如红色有朱红、枣红、粉红、土红;绿有深绿、粉绿; 蓝有深蓝、粉蓝等。说明当时人们已有丰富的色彩学知识。颜料的成分经分析检测,大都是天然的矿物 颜料。红色的成分为朱砂或铅丹,白色为磷灰石或铅白。朱砂和磷灰石为自然的矿物颜色,而铅丹 (Pb3O4)、铅白 PbCO3·Pb)(OH2),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颜料之一。制造铅白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 的《计倪子》 : “黑铅之错(醋)化为黄丹,丹再化之为水粉”(见《太平御览》812 页),水粉即铅白。铅丹 的制造最早见于公元前 2 世纪的《淮南子·人间训》 : “铅之与丹异类殊色,而可以为丹者,得其数也。 ” 文献与实物两相印证, 证明我国的人工合成颜料历史久远, 是颜料史和化学工艺史上的一项重要的成果。 紫色是秦俑坑中发现较多、使用较普遍的一种颜色。经多次分析发现紫色的成分为硅酸铜钡 (BaCuSi2O6)。 分析,认定其为化合物。本世纪 80 年代人们在研究超导材料时,偶然发现了硅酸铜钡这种物质, 认为是人工合成的,并定名为汉紫。我们对秦俑坑出土的紫色进行分析时,发现了硅酸铜钡,又再次发 现此物质,证明以合成的硅酸铜钡作为紫色颜料,始于秦,流行于汉,汉代以后未见。该颜料是怎样制 造的,其工艺过程是什么?是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古代及近代国外一些地区所用的紫颜色,多为近似 色及调和色。如古希腊、罗马用茜草素作为染料及绘画颜色中的紫色,但色偏红;德国在 17 世纪前后使 用的金的氯化物,名曰金紫,其色也偏红;日本在 17-19 世纪用铁的氯化物,即带紫色的赤铁矿作为紫 色用于绘画,但其色为紫棕色。另外,古意大利及印度、波斯等国用的紫色多为混合红、蓝的调和色。 单纯紫色的使用始于近代, 用化学方法合成紫色始于本世纪 50 年代。 因而秦俑坑出土的用人工合成的紫 色硅酸铜钡,确实是科技史上的奇迹。 秦俑彩绘的施色方法:是先在陶俑、陶马身上平涂一层生漆作底,然后再绘彩。涂生漆作底的目的, 在于使俑体的表面滑涩相宜,吸水适度,便于施色;另外也可增强颜色的附着力。颜色厚薄不一,面、 手、足部的颜色较厚,施色两层;其余部位施色一层,颜色较薄。颜色系用毛刷涂抹,有的部位毛刷刮 划的痕迹仍清晰可见。颜色较浓稠,似用动物或植物胶作为调和剂。由于胶的成份已分解并严重流失, 具体用的何种胶已不易确知。在陶质器物的表面先涂生漆作底,然后再绘彩,这种工艺可能始于秦,盛 于汉,汉代以后比较少见。 二 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 以其身份地位的不同, 可分为军吏俑和士兵俑两大类。 而军吏中又有高级、 中级、下级军吏俑的分别。一般士兵俑中又有车兵、骑兵、步兵等不同的区分。上述各种武士俑原来身 上都穿什么样颜色的衣服,这是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现根据陶俑身上存留的彩色遗迹,将其服色简要

介绍如下: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二号兵马俑坑 T4 试掘方出土的一件高级军吏俑,身穿双重长衣,外长 衣为深紫色(近似玄黑),内长衣为朱红色,下身穿粉绿色长裤,头戴褐色冠,脚穿黑色履。上身并穿着 彩色鱼鳞甲,甲片为褐色,甲片上缀有朱红色的联甲带。甲衣的周边及领部、胸部、肩部绘有精美的彩 色图案花纹,花纹的颜色丰富、艳丽。另外,还有几件高级军吏俑,有的(ⅠT2G2:97)身穿粉紫色长衣, 下身穿粉红色裤,外披彩色鱼鳞甲;有的(ⅡT9:1)身穿双重长衣,内长衣为白色,外长衣为绿色。 中级军吏俑:如二号俑坑 T4 试掘方出土的一个中级军吏俑,上衣为粉绿色,衣领和袖口镶着白色 和红色的花边;下衣为红色,冠和履为黑色。铠甲的甲片为褐黑色,联甲带为朱红色。甲衣的周边及背 带上绘着精美的彩色图案花纹。 下级军吏俑:出土的数量较多,衣服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上衣为朱红色,下衣为粉绿色;有的上 衣为粉绿色,下衣为白色;有的上衣为天蓝色,下衣为粉红色或绿色。下级军吏俑的铠甲一律为褐黑色, 甲上没有彩色图案花纹。 战车上的御手及车左、车右俑:如二号俑坑 T1 试掘方出土的战车上的三件武士俑,其中御手俑, 身穿粉绿色的上衣,外套黑色的铠甲,甲上缀着朱红色的联甲带和白色的甲丁。下身穿粉紫色裤,绿色 的护腿。头戴白色软帽,足穿黑色履。另两件俑,一穿红色上衣,下穿天蓝色裤,套着粉紫色护腿;另 一件俑穿粉绿色上衣,下穿粉紫色裤,套着白色和深紫色护腿。两件俑的铠甲均为褐黑色,甲上缀着白 色的甲丁和朱红色的联甲带,头上均戴白色软帽,足穿黑色履。 骑兵俑:均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如 T12 试掘方出土的一骑兵俑,身穿粉绿色上衣,外披褐黑色铠 甲,甲上缀有朱红色的联甲带,下身穿粉紫色长裤。另外有的骑兵俑还穿红色长衣,下穿绿色裤。 跪式步兵俑: 如二号俑坑 T10 试掘方出土的一跪式步兵俑, 上身穿绿色长衣, 衣领和袖口为朱红色, 下身穿天蓝色裤,套着粉紫色护腿,头上扎着朱红色的发带,脚上穿着褐黑色履。 立式步兵俑:此种俑的数量最多,有身穿铠甲的重装步兵俑,也有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其服装 的颜色多种多样。上身穿的长衣有绿色、红色、天蓝色等;下身穿的裤子有天蓝、粉紫、粉绿等不同的 色彩。 从上面列举的各种不同身份、不同兵种的陶俑身上的服装颜色,可以获得如下两点新认识: 第一,秦国的军队除铠甲外没有统一的服装颜色,上衣和下衣的颜色都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 但车兵、骑兵和步兵三大兵种服装的颜色不统一,而每个兵种内部也没有统一的服装颜色,就连同一辆 战车上的三个乘员的服色也互相歧异。这说明秦国没有统一的军服。 秦国实行的是征兵制,士兵成份主要来自农民。达到服兵役年龄的农民都被编在国家的户籍之内, 接受一定的军事训练,战时被征入伍,战争结束即回家种田。服役的年龄为 17~60 岁。服役其间铠甲和 兵器是统一由政府配给外,身上所穿的衣服都是自备的。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四号秦墓出土的两件写在 木牍上的家信, 是参加攻淮阳的秦军士兵黑夫和惊兄弟二个向家中写的要衣服和钱的家信。 木牍甲(M4:11) 黑夫的家信: “遗黑夫钱,母操夏衣来。令节(即)到,母视安陆丝布贱,可以为禅裙襦者,母必为之,令 与钱偕来。其丝布贵,徒[以]钱来,黑夫自以布此。黑夫等直佐淮阳,攻反城久,伤未可智(知)也, 愿母遗黑夫用勿少??。 ”木牍乙(M4:6)惊的家信: “??钱衣,愿木幸遣钱五、六百, 布谨善者毋 下二丈五尺??用垣柏钱矣,室(实)弗遗,即死矣。急急急” 。这两封信清楚地说明秦军的服装是自备的, 在军中的零花钱也要从家中索取。秦人从军纯是尽义务,没有薪俸。兵马俑中各个武士俑的服装和服色, 实际上是当时秦国社会上流行的服色、服装,是秦人服饰文化的真实缩影。 第二,秦国军队中的服装颜色没有等级的区分,也就是说军官和一般士兵,以及军官中的高级军官 和中、下级军官,彼此之间所穿衣服的颜色,都没有明显的区别,而是各随所好。秦军反映等级高低的 主要标志在冠与铠甲的不同。高级军吏俑,头戴鶡冠,穿彩色鱼鳞甲;中级军吏俑,头戴双板长冠,穿 有彩色花边的铠甲;下级军吏俑,头戴单板长冠,穿没有彩色花纹的铠甲;一般士兵,头上一律不戴冠, 穿的甲衣甲片比较大,甲上不带彩色花纹。上述情况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它不见于文献记载,可补史 书之缺。

三根据兵马俑坑出土的各类武士俑身上残存的颜色,大体可以了解秦人对什么颜色的服装比较喜 爱。 上衣的颜色:已出土的武士俑的身上存有颜色残迹可明确其上衣的颜色者,计 277 件俑。其中穿红 色上衣者 88 件,粉绿色 118 件,粉紫色 52 件,天蓝色 16 件,白色 2 件,褐色 1 件。可见绿、红、紫三 色是上衣的主色,分别占总数的 42.6%、31.8%、18.8%。天蓝、白、褐三色数量很少,分别占 6%、0.7%、 0.4%。 下衣的颜色:下衣即长裤和短裤,根据俑身上存留的颜色残迹,可知下衣的服色者计 425 件俑。其 中穿绿色下衣者 223 件,红色 78 件,天蓝色 61 件,粉紫色 50 件,白色 13 件。这说明下衣的主色为粉 绿色,占总数的 52.5%,其次为红、天蓝、粉紫三色,分别占 18.4%、14.4%、11.8%,白色为少数,占 3.1%。 护腿的颜色:护腿分为两种,一种是圆筒形的一节护腿,另一种是分为上下边属的两节护腿,两节 的颜色不同。现以第一种护腿为例说明其服色。根据颜色残迹可明确其服色者计 177 件俑。其中穿粉绿 色护腿者 102 件,粉紫色 29 件,红色 20 件,天蓝色 19 件,白色 7 件。可见护腿是以绿色为主色,占总 数的 57.6%;其次为粉紫、红、天蓝色,分别占 16.4%、11.3%、10.7%,白色最少,占 4%。 围领的颜色:根据 182 件陶俑围领上残存的颜色遗迹,其中绿色围领 68 件,粉紫色 60 件,朱红色 26 件,白色 18 件,天蓝色 10 件。可见以绿色和粉紫色数量最多,分别占总数的 37.4%、33%;其次为 朱红色,占 14.3%;白色和天蓝色数量较少,分别占 9.9%、5.5%。 袖沿的颜色:袖沿的颜色有单色和双色两种,这里仅以单袖沿为例。单色袖沿目前发现 239 件,其 中绿色 99 件、粉紫色 80 件、朱红色 47 件、天蓝色 8 件、白色 5 件。可见以绿色、粉紫色数量最多,分 别占总数的 41.4%、33.5%;其次是朱红色,占 19.7%;天蓝色、白色分别占 3.3%、2.1%。 从上面的统计数字,我们大体可以了解 2000 多年前秦人最喜爱穿的上衣颜色是绿、红、紫三种颜 色,其次是天蓝色,个别的为白色、褐色。下衣的颜色主要的是绿色,其次是红、天蓝、粉紫三种颜色, 个别的为白色。护腿主要是绿色,其次是粉紫、红、天蓝三色。这说明当时秦人的服装是以绿、红、紫、 蓝四色为流行色,其中尤偏爱于绿色。另外,在上衣的领部和袖口都镶着彩色的花边,使其绚丽美观。 从上衣和下衣以及衣服上镶的花边的颜色,可知秦人非常讲究颜色的搭配,喜爱强烈的对比色。绿 色的上衣,一般压着粉紫或朱红色的花边;下身穿天蓝或紫色、枣红色的裤。红色的上衣,其领和袖口 一般是压着绿色或粉紫、天蓝色的花边,下身穿深绿或粉绿裤。这种上下衣采用强烈的对比色,色调明 快,服色绚丽。秦人的服色给人的感觉、感情和精神力量是热烈、喜悦、活泼,而又深沉。秦人这种审 美的情趣,反映了其积极的生活内容及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 服装的颜色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审美观和思想情感。 服装的颜色又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生活习尚变化 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同一时代,同一民族又有时尚色和民间流行色的区别。中国历代的时尚色,传说 的黄帝时代尚黄,夏代尚青,商代尚白,周代尚红,秦代尚黑,汉代及其以后各代均尚黄。时尚色是当 时认为最尊贵的颜色,绝不是说全国人都穿一样颜色的衣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把黑色作为最尊贵的颜 色,有重大的祭典活动皇帝要穿黑色的服装。从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的服装颜色,可以说明民间流行 的衣服颜色与时尚色很不相同,民间喜爱的是颜色鲜艳的服装。时尚色多含有政治或道德、伦理等诸方 面的因素。而流行色则是反映人们的审美情趣,是单纯色彩欣赏的表现。所以兵马俑的服色反映了当时 人们审美观点的趋向。 在阶级社会里,什么阶层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庶人只能穿白色、青色的衣 服。而秦朝时期却打破了这个限制。这是因为自春秋战国之际开始,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旧的一套反 映奴隶制的等级观念的服饰制度已随之崩溃。战国以至秦朝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一套适应封建 地主阶级等级制的服饰制度尚未完全确立, 因而反映在服饰的颜色上 “与民无禁” , 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西汉初期。到西汉中后期对衣服的颜色和质地上才有不同的禁限,等级差别才较明 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