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 学书心得(六)

 伯乐书香小屋 2017-06-09



武春河,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

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主席。




寒食一帖传千载,黄州空余冷灶台。

雪泥鸿爪伤情处,风摇衰草向日哀。

 

武春河 草书《学书心得》手稿


重读苏轼《寒食帖》,不觉悲从中来,得此四句。东坡居士一生大部分时光是在被贬谪的路上,正其所谓雪泥鸿爪是也。但作为一代文豪、诗人的他,却总是以满怀豪情和练达乐观的态度对待多舛的命运。《寒食帖》是个例外。我们从中读出的是一股浸人肌骨的悲凉与无奈,只有从他那如刀似锥的笔锋中体察到诗人的强项和人格。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和苏轼的《寒食帖》被称为书法史上冠亚季三大行书。愚以为,如果单从字的本身去评判,恐怕难以说清。除了字好之外,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书坛形成这样的共识呢?重读《寒食帖》,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似乎悟到:答案即是充溢于字里行间那浓郁的真情!

 

王羲之记修禊之事,发死生之慨;颜真卿哀失侄之痛,抑雷霆之怒;苏轼感寒食之苍凉,叹人生之坎坷,皆真情发之于衷而表之于书也。可以想见,他们各自在书写时的精神状况,绝无矫揉造作之态,亦无日后流传千古之梦,更无书成可鬻几何之想,而必定是笔随意往,一泻千里。传说王羲之事后多次提笔重写,却因情随境迁,不能成书。黄庭坚当年初见《寒食帖》,拍案叫绝,并道出“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之判断。可见真正的艺术美是与当时情感并生且共同融入作品中去的,是不可重复的。这与流水线生产,或抄抄经、写点唐诗宋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杨雄早在西汉时即有“书,心画也”之高论,许多人仅将它作为书法定义的一种说法去解读,显然浅白了些。后世的三大行书已经补证:“心画”讲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书法概念,而是直指书法的本质与核心,是书法创作的最高境界!


【详见《中国书画》2017年6期】




本文编辑:刘光   新媒体编辑:崔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