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是一个古镇,有“瓷源、茶乡、林海”之称,建于西汉末年,古名“窑里”,远在唐代中叶,这里就有生产陶瓷的手工业作坊,因瓷窑出名而得名。直到20世纪初,瓷窑外迁,窑里才改名为瑶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曾用过瑶里公社、瑶里乡的名称,1994年8月24日撤乡置镇,即今日的瑶里镇。瑶里隶属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位于举世闻名的瓷都东北端,地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黄山、庐山、西递和宏村)的中心位置,与安徽祁门、休宁、江西婺源、浮梁交界,距景德镇市区61公里。放眼望去,瑶里古镇就是一幅丹青水墨画。群峰环抱,如画如屏,南踞象山,北卧狮山,瑶河穿镇而过。数百幢明清古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瑶河两岸,一律的徽派建筑风格,飞檐翘角,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画中藏有展示徽派“三雕”艺术的狮冈胜览、程氏宗祠;有展现封建家族礼仪思想的进士第;有再现革命斗争历史的陈毅旧居、抗日动员大会会场、红军游击队驻址;有印证往日繁华景象的明清商业街、徽州古道;有反映瑶里风土人情的灯彩、地戏等等。
1、瑶里的标志,“垚”字造型。垚,古代同“尧”,形容山体的高达。传说瑶里古代时叫垚里,意为高山中的部落。垚也是文字中最土的字,暗合了这里“筑土为器”,是景德镇陶瓷的发祥地。垚也曾是中古帝陶唐氏之号,后用来借指贤明、能干的君主或圣人。这一艺术造型即由垚字变化而来。
2、瑶里镇外的新建筑。
3、同上。
4、同上。
5、徽派建筑造型。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徽派建筑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具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于一体,显得富丽堂皇。大量徽派古建筑遗存,散落在大大小小的村落中。
6、徽派建筑造型后视。
7、老屋。
8
9、镇口的一棵树龄100多年的老枫杨(柜树)。此树种为国家三级保护树种,胡桃科,枫杨属。
10、河畔竹林。
11、老房小屋。
12、小巷深深。
13、晒石头。
14、晒坛坛罐罐。
15、“财运宝地。”
16、瑶河上的木板桥。
17、妇人在古水碓旁洗衣物。
18、巷口。
19、瑶河上的水碓和木板桥。
20、瑶河飞度。
21、河中倒影。
22、粉牆黛瓦伴渡槽。
23、民居映河中。
24、同上。
25、高际禅林寺。
26、瑶里的路灯别具特色,像两盏油灯。
27、门檐上的砖雕。
28、瑶河上的风雨桥。
29、红军游击队瑶里改编驻地旧址。
30、风雨桥头。
31、小巷、旁门。
32、建于清代的进士第,被定为“瑶里历史文化名镇重要历史建筑”。
33、此门上书“一步岭”。
34、“狮冈览胜”,原为瓷茶商人吴佣舟的私宅,外部是巴洛克式的欧陆风格,内部为典型的徽派合院式建筑,即“三间两搭厢”,又称为“天井院”住宅。正房为三开间,中央为堂屋,两边为卧室,天井两侧的厢房,可做卧室,也可做他用。二楼多做贮物,也可以住宿。厨房与天井有通道相连,并有后门可以通向侧面的街巷。
35、狮冈览胜的砖雕。
36、二楼还有凉台。
37、砖雕极为精美。
38、建筑内共有一百多幅木雕作品,主要取材于四大名著、古典戏文以及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
39、这里又被称为是一本刻画着岁月的书,是一座演绎古代名著的大戏台。
40、雕刻精美的窗棂。
41、堂屋木板壁上挂满书画,中堂上高悬“紫微高照”四个大字。
43、屋墙与前面的院墙距离很近,因此无法拍到全景。
44、百姓家晾晒的腊肉。
45、兴高采烈过桥来。
46、程氏宗祠,传说这里程姓之祖是程咬金。这里也是瑶里博物馆、新福堂和古戏台的所在地。
47、瑶里博物馆。
48、同上。
49、瑶里全景图。
50、当地百姓使用的工具等。
51、文革时期的“文物”。
52、文革时烧造的瓷雕人物。
53、这些瓷雕都深深地烙上了文革的印记。
54、当地人是用的器具和衣饰。
55、祠堂里供奉的程咬金雕像。
56、古戏台。
57、程氏祠堂的正门(未开放)。
58、廊桥倒映瑶河中。
59、青山绿水。
60、绿水青山映白楼。
61、高高的山墙
62、吴氏宗祠牌坊。
63、吴氏宗祠。
64、陈毅旧居。
65、陈毅元帅铜像。
66、敬义堂前的孙中山像。
67、岁月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