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湿气” 很多人都知道且并不陌生,更有很多人出现湿气重的现象。尤其是夏季,雨水多,这一症状就更加严重了。湿气重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从中医理论上讲“长夏养脾”,脾湿则生痰,这点大家应该能够了解。 夏季湿气重的普遍现象有:走路感觉腿脚发沉,也有的人整天头很沉重,饮食没胃口,大便粘黏。 那么夏季如何去湿呢?必须先理解湿气这个对手,有一些什么样子的特质,而我们又能从哪里入手去解决问题。 湿邪为病,在辨证当中,要首先分清外湿、内湿。 因为湿的产生它内外有两种因素,一类比如说人久处湿地,环境潮湿,或者涉水淋雨,过河涉水,淋雨感受外湿,这类都是属于湿从外来的范围; 内湿呢,由于湿邪是要靠脾胃的运化,不是说人体吃下去的水,那就是有用的津液,是要靠脾胃的运化,才能转化为津液输布全身。如果脾胃运化水液功能障碍,脾失健运,那水液就会转化,就会形成水湿。所以水湿的形成有外湿,内湿两种。 治湿的方法,内外湿是不同的。外湿以散为主,内湿以消为主。比如外湿,它呈现出湿疹、水肿、皮肤油腻粘连、身体感觉被东西紧绷住了难以动弹等各种形式的症状,需要用独活、荆芥、羌活这样解表湿的药物,去从肌表开门逐寇。 内湿,从三焦分消,多给水湿以出路 上焦宜开宣,开宣肺气,气行则湿行,气行则湿化。类似于一阵风一吹,一些零碎的湿气,就都随风而散了。 中焦一般用苦燥或芳化,苦燥就是指的苦温燥湿,或苦寒也有燥湿作用。苦温针对偏于寒湿,苦寒针对湿热,清热燥湿。这个燥湿,类似于把衣服放在北方的暖气片上,用热慢慢把湿气蒸发开去。 下焦一般排出水湿,有淡渗利湿,利水的作用。利湿这个概念,类似于一片荷叶收集到雨露,凝结成很多水滴,然后一顺溜把接满的水滴倒出去的感觉。因此上焦开宣、中焦芳化以及燥湿,下焦淡渗,就构成了三焦分消治疗水湿。 内湿与外湿又往往互为因果,且湿邪夹热,或热化,夹寒或寒化,且有五脏、气血虚妥而湿气入侵为实,造成疾病的虚实结合。 这样去祛湿的思路就明显了,介绍几个方法: 微汗除湿法 中医认为水、湿、痰、饮其实是一家人,而肺乃水之上源,肺主皮毛,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与肺的宣发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想要排湿,打开毛孔,湿随汗排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祛湿办法,可以不用非得大汗淋漓,但是需要周身微微汗出为最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一定不要喝冰冻饮料或者是吹空调,让汗在皮肤上自然干,这样汗出才畅,湿气才能去得快。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有些人皮肤上有红疹,有的人出汗后还会感觉到有点痒痒,这其实就是因为皮肤排汗不畅导致水湿之邪郁阻皮肤,时间长了就会化热所致。针对于此类人,照样可以利用微微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淡渗利湿通小便 中医认为湿邪是阴邪,它容易损伤我们的阳气,而且它的粘滞之性使得它很容易留滞于脏腑经络,亦常常阻遏气机,使得气机升降失常,且湿容易和热狼狈为奸变成湿热。但湿终究还是阴邪,因此治疗湿热病时用温热的药要慎重,因此叶天士先生在《外感温热篇》指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中医学家蒲辅周老先生对此曾精辟地指出:这里有个讲究,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病属湿热,不能用温药,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 健脾胃祛湿法 夏季多雨潮湿,脾脏最容易被“湿”困住。“因时制宜”是中医重要的养生诊疗思想。中医学认为大自然将丰富的四季变化赋予人类,同样在养生方面也应遵循规律。 古代著名医书《本草纲目》记载:薏米能“健脾益胃,补肺清热,去风渗湿。”,所以薏米对祛湿能起到显著的作用。薏米又叫:薏苡仁、六谷子,古代又称为:享米。《资治通鉴》中记载,享:代表珍品献给神明或天子,所以在古代只有适合上贡给皇帝吃的薏米才能被称为享米。 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还能够向上向外输布营养精微物质,并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困住。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恶湿。这好似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如果潮湿生锈便不能正常工作了。 从中医角度讲,享米的颗粒越小,其药用价格越高。芡实、红薏米是最好健脾养胃食品,长年吃补脾祛湿、益精固肾、强身健体除湿止带、美容养颜;茯苓、怀菊花、枸杞清热排毒、祛风、清肝明目;栀子和甘草可以泻火除烦、清利湿热、保肝利胆、凉血止血是最好的祛湿搭配。 取材:芡实10g、红薏米10g、怀菊花5g、枸杞5g、茯苓5g、栀子3g、甘草3g,做法:生薏仁炒至微黄,祛除寒性;芡实和茯苓在熬煮前先浸泡开;材料备好后下锅煎水,约45分钟,取茶水饮用即可。每天2~3次。 合理食疗、合理养生 夏季养生食疗很重要,但食疗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活方式,否则恐怕也是事倍功半。需注意的是,无论多么好的具有食疗作用的食物,均不宜一味偏颇地过量食用。以红豆和薏米为例,虽然它们均有较好的健脾利湿作用,且口感好,但这两样食物均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过量进食或加餐红豆薏米可能会加重糖代谢的紊乱。 而大枣含糖量比较高,虽然有健脾养胃、调中补血之效,但糖尿病人也不适宜过多食用。另外,有些以“湿热”表现为主的朋友,如见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还是应该以清化湿热为主,红豆薏米并非合适。还有,如绿豆、冬瓜皮等品,性比较寒凉,属脾胃有寒的人就不适宜吃。脾胃有寒的人常表现为胃脘部冷痛,大便溏薄,喜爱喝热水并能缓解症状。 除此之外,虽然夏季容易出现“湿”重而影响健康,但每个人体质不同,并非每个人都会为“湿”所困。如果体内并无湿阻反而还属于津液亏虚的体质,却“跟风”大量食用利水渗湿的食物和药物,则会加重体内气血津液和阴阳的失衡,导致身体不适。 因此,合理饮食以及合理养生,不跟风不过度,才是正确的养生态度,符合“中道”。《内经》中“中庸”贯穿了整个养生思想,要求“有节”、“有常”、“不妄”,要求一切都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这也体现了中医讲究“以平为期”的养生理念。 对祛湿养生有兴趣的读者欢迎添加微信:mmnn00885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