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汉语知识讲座33---语法

 江山携手 2017-06-10

                                 现代汉语知识讲座33---语法 

                     语法

第一节::语法和语法体系

一、语法是组词造句的规律

语法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即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我们理解一个句子,不但要懂得该句子每一个词所表示的词汇意义,还要了解语言单位之间的结构关系、组合层次、分布位置以及词类的功能,也就是语法意义。词汇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一定的客观事物和现象作为概括的对象,而语法意义所反映的是语言单位——词、词组、句子的功能和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语法以语言结构为概括的对象。比如:

什么事情让你们这么高兴?

高高兴兴而来,平平安安而去!

快告诉我,让我也高高兴兴。

说汉语的人都知道用“高兴”来表达“愉快而兴奋”的意思。所以,这三个句子中“高兴”的词汇意义是基本一致的,但语法意义却各不相同。“高兴”是基本形式;“高高兴兴”是性质形容词的AABB重叠式,表示程度的加深;“高兴高兴”是某些动态形容词的ABAB重叠式,表示使某人获得体验或感受。

语法意义同词汇意义具有本质的区别,词汇意义具体实在,要想扩大词汇量,就必须一个一个去学、去记,所以叫积累词汇。而语法意义抽象概括,一条规律往往可以概括一大批同类语言现象。比如说一部分比较常用的双音节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式,表示程度加深,那么,除了可以说“高高兴兴上班去”以外,自然也可以说“漂漂亮亮地打了一个大胜仗”、“大大方方地登上了讲台”、“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字”、“干干净净的上托儿所”等等。当然,AABB式是部分褒义和中性义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如果是贬义的,一般要用A里AB式,比如“罗里罗嗦”、“糊里糊涂”、“流里流气”。同样,部分动态形容词可以以ABAB方式重叠,所以,除了可以说“高兴高兴”外,也可以说“凉快凉快”、“舒服舒服”、“轻松轻松”等。

语法分为词法和句法两个部分。词法研究的范围包括词的语法分类、词的构成和变化等语法特征。上面讲“高兴”的变化是属于语法范畴的,句法的研究范围包括短语、句子的结构类型、组合搭配的规律及其表达功用等。比如:

空气新鲜(偏正)           新鲜空气(主谓)

市场繁荣(偏正)           繁荣市场(动宾)

撰写文章(动宾)           撰写的文章(偏正)

孩子脾气(比况)           孩子的脾气(领属)

我们老师(同位/偏正)       我们的老师(偏正)

学习文件(动宾/偏正)       学习的文件(偏正)

语序的变化和虚词的增加导致了结构或语义的改变。这些属于短语的语法结构规律。

再比如:

请你把一只钢笔递给我。

你把废纸果皮不该乱扔。

他把孩子又想念了一次。

如果渴了,你就把茶喝。

为什么上面四个“把”字句都是错误的呢?凭语感人们都可能讲出一些,但学了语法以后,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指出这些句子错在何处了。上面四句分别违反了使用一般“把”字句所需要遵循的四个方面的规范:①“把”字句宾语应该是定指的至少是已知的;②否定词和助动词应当位于“把”字前面;③动词的词义必须具有一定的处置意味。④动词后面还要有其他成分以表示结果。

语法是抽象的,语法规则具有高度的统摄性。一种语言中具体的词汇成员数量巨大,具体的句子数量更是无穷无尽,而语法类别和语法格式的数量却相当有限。人们掌握了有限的语法规则和语法格式,就可以控制数量巨大的词汇成员,造出无数的各式各样的句子,表示无限多样、丰富多彩的意思,从而使得复杂的语言交际成为可能。

那么,语法是怎样从语言事实中抽象、概括规则的呢?具体的方法就是组合和聚合。

组合关系是线形序列中依次出现的语法成分之间内在结构关系。合成词是语素的组合,短语是词的组合,句子是词、短语的组合。汉语的组合手段有两类,一是靠语序,如“奶牛/牛奶”、“神经中枢/中枢神经”,二是靠虚词,如“人民英雄/人民的英雄”、“服务社会/为社会服务”、“天气凉了,要多穿些衣服/因为天气凉了,所以要多穿些衣服”。

聚合关系是各级语法成分组合过程中所形成的同类相聚的类别关系。在语素层级上,词根是一个聚合,词缀又是一个聚合;在词的层次上,各级别的词类,实词、虚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就是大大小小的聚合。为了说明组合和聚合,下面举两个例子:

组       合                       组     

我 看小说                        为 人们 服务

你 听音乐                        从上海 出发

他 写散文                        按 要求 办事

上面横看是组合关系,竖看是聚合关系;相同的组合关系形成了一个个词类的聚合。

弄清了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就可以得到词语类别和结构模式。语法所研究的就是揭示各种词语类别的性质和说明各种语义关系不同的结构模式;说明组合的类与聚合的类及其相互关系,而一般不管具体的意义。正因为语法具有抽象的概括性,所以从语法的角度看,“我看小说”、“你听音乐”、“他写散文”的语法意义是一样的。

还需要指出的是:“语法”这个术语,实际上有两种含义。首先,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存在于语言深层的客观规律和变化规则。这种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它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其次,语法又可以指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主观认识和说明。前一种含义具有客观性,后一种含义具有主观性。两者的关系是,客观的现象、规律是基础,主观认识必须以客观事实作为依据;主观的认识是一门科学,客观事实必须通过主观认识而得到提炼、归纳和整理。

二、语法体系和语法学体系

任何语言都有它的语法构造。语言的语法构造具有鲜明的系统性,它是作为一个体系而存在的。那么,什么是语法体系呢?所谓体系,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它不是单一的东西,是有许多较小的单位组成的。这些单位是,语素,词,词组,句子。第二,这些单位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处于一定的关系当中。简单来说,第一级的单位是语素,它是构词材料;第二级是由语素构成的众多的词,它是造句材料;第三级是由词和词组造成的无数的句子,它是交际的基本单位。总之,不仅语言本身是一种体系,语法本身也是一种体系。语法体系这个术语,也可以用在另外一个意义上,那就是指“语法学家对于语法现象的观点,及其根据这些观点作出的一切阐述。’①当然,这种阐述必须具备一定的系统性、科学性,这是不言而喻的。当两种意义对举的时候,人们也叫它“语法学体系’。

语法体系和语法学体系的关系尽管十分密切,但毕竟不是同一的概念。

语法体系是客观地存在着的。它是人类思维长期的、抽象化的工作的成果,是思维的巨大成就的标志,它是社会的产物,为群众所创造而又为群众所使用。它的发展和变化有自己的内部规律作为依据,人们只能按照它的内部规律推动它的发展,不能离开它的内部规律企图改变它的面貌。语法学体系则是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所作出的描写,它是个人或少数人科学研究的成果。语法学家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材料的范围,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都不可能取得完全一致,对同一语言事实有不同的看法是不可避免的事。因此,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只有一个,而描写它的语法学体系往往不止一个。分歧的看法在深入地研究的过程中,在广泛地讨沦与争辩的过程中会逐步地接近起来。但是在一定时期中,多种体系并存的局面并不足以令人惊讶和担忧,一切科学的研究都要经过这个过程。假如在条件成熟之前,就主观地、片面地强求统一,或者利用行政力量推行一种体系,不仅对科学的发展没有好处,而且也是不现实的。

三  语法学的种类

一门学科的分科的建立,总是同它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密切联系着的,语法学也不例外。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语法学有历史语法学、比较语法学、描写语法学之分。

用历史观点来研究某一语言的语法构造的埠展、演变的学问叫做历史语法学。我们知道:任何语言的语法构造都具有很大的稳固性,甚至于比基本词汇的稳固性还要大;任何语言的语法构造的基础在很长时期内保存着它的本质上的特点。虽然如此,它却不是始终不变,而是在语言的历史过程中变化着,发展着的。

例如《战国策。齐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为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这段文字里的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重要的差别有两处。一处是古代汉语“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这两种结构可以并存。现代汉语只有后一种结构了。这就是说,现代汉语淘汰了古代汉语的另一种结构了。另一处是“忌不自信”现代汉语的说法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这是在否定句里宾语为代词时动宾结构的词序古今有了重大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数量词和名词组成的偏正结构有“数量+名”和“名+数量”两种类型,并且常常采用后一种类型,例如《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赐良金百镒(古代重量单位,合二十两;另一说二十四两。)”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现代汉语除了记帐以外,偏正结构不再有这样的词序了。如“白菜二斤,萝卜三斤,黄瓜一斤”等

历史语法学的目的,就在于追溯语言的历史发展,语法构造的演变规律;它把语言看作变化的范畴,并从变化中去研究。这样,就使得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有可能被发现。

比较语法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比较语法包括多种形式的比较、,如汉语语法跟日语语法或英语语法的比较,古汉语语法跟现代汉语语法的比较。普通话语法跟方言语法的比较,等等。狭义的比较语法指历史比较语法,或称为比较历史语法,指的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之间的语法比较,什么是亲属语言?在历史上一种语言往往分化成好几种语言,这些分化出来的语言彼此之间就有同源关系。比如法,意,西,葡,罗等语言都从拉丁语分化出来的,他们是一组亲属语言;英,德,荷兰,瑞典,丹麦等语言都从日耳曼语分化出来,他们又都是一组亲属语言;俄,保,捷,波,塞尔维亚等语言都从古斯拉夫语分化出来的,他们也都是一组亲属语言,而拉丁语,日耳曼语,古斯拉夫语,还有梵语又都是从原始印欧语分化出来的,他们又都是上一级的亲属关系。例如将汉语跟藏语比较,汉语跟缅甸语比较,等等。历史比较语法的目的不在描写语法规则,而是解释语法现象。非亲属语言的比较,能使人了解母语与外语的差异,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外语。亲属语言的比较研究,可以探出某种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有助于明了它的真实面貌。由于汉字掩盖了汉语的一些真像,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单纯依靠上古的书面语言材料往往不能解决问题。古代汉语的一些语法现象,在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的,在亲属语言中却可能找到。

研究某一语言在发展中一定时期的语法构造的学问,叫做描写语法学。描写语法学不问这种语言的语法同亲属语言的语法有什么关系,也不管这种语言的语法在发展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它只是对语言体系作断面的、静态的描写。这种研究和描写,在建立语法学体系上是很必要的,同时它也是历史语法学必要的出发点之一。语言历史的研究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从现今的状态出发而转向以往事实的探讨,另一方面是从早期的某一时代出发而根究后来的变化。在建立体系和给语言沟通历史道路的作用上,描写语法学的重要性是无可怀疑的。自然,在进行语言体系的描写分析时,我们还得依靠历史的帮助。研究描写语法学是不能没有历史观点的。

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语法学有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转换生成语法之分。传统语法    这是从十八世纪直到今天还在应用的语法,它把语法看成是一套规则,这些规则告诉人们应该怎么说,怎么写,所以又称为规范语法。传统语法以规则为纲,较少注重活的口语和习惯用法。它来源于拉丁语法,主要内容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形态——范畴——体系

这就是说,根据词的形态归纳范畴(即类别),包括词法范畴(词类)和句法范畴(句子成分) 常见的词法范畴有性,数,格,时,体,态,人称,时,级等。句法范畴有陈述,支配,修饰,补充,联合等关系意义。然后指明词类和句法成分的关系,比如说:在印欧语中名词有数的变化,他们在句中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动词有时态的变化,在句中经常做谓语。形容词有级的变化,在句中经常做定语。

于是构成体系。这种方法本是用来描写有词形变化的语言的,有些语言(比如现代英语)虽然有词形变化,但形态并不十分丰富,也比照拉丁语的语法框架加以描写。至于像汉语这样缺乏形态的语言,如何套用传统语法的公式,是许多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早期的汉语语法,人们用词的意义代替形态,作为区分词类的标准,并依据逻辑分析句子。因为不能反映汉语语法的特点,所以遭到非议。传统语法很注重词类同句法成分的对应关系:比如:名-主、宾、动-谓、形-定、副-状。这种对应关系在印欧语系诸语言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汉语中不一定可行。比如:“去也可以,不去也可以,随便你。”、“今天星期天,昨天星期六。”、两句分别是动词作主语,名词作谓语。在析句方法上,传统语法重视句子的主干、格局,要求找出中心词,认为其他的成分都是依附于中心词的。这种方法对分析句子的基本格式是很有用的,但难以看出句子的层次,譬如:“(于福的)老婆是(小芹的)娘。”、“他昨天晚上吃坏了肚子。”这样分析出来的句子的基本格局显然同句子的原意不符。近四十多年来,许多学者认为形态只不过是功能的标志,没有形态的语言可以根据功能给词分类;(打比方)又认为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没有印欧语言那样的对当关系。

传统语法历史悠久,人们比较熟悉。由于强调规范,便于教学,所以一直被广泛采用。

结构主义语法    目的在描写语言结构。传统语法也是描写性的,它描写的是人们熟知的语法,结构主义语法主要描写的是陌生的语言。它不像传统语法那样,把已知的语言事实纳入拉丁语的框架,使之系统化。结构主义语法是三十年代兴起的,它适应当时世界战争的需要,要用一套方法描写陌生的语言,发现其中的规律。结构主义语法以美国描写语言学为代表,所以人们也称它为描写语言学。美国的布龙菲尔德是结构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经典名著《语言论》出版于1933年,对后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我国,丁声树、吕叔湘等人合写的《现代汉语语法讲话》(1961年)是成功地运用结构主义方法写成的重要的语言语法著作。赵元任在美国出版的《汉语口语语法》1979是汉语结构主义语法的名著。常用的方法有四种:(1)替换法,把语段切分成若干单位,使用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切分语素。(2)分布分析法,即根据语言单位出现的语境(包括上下文)加以归类。如,运用分布分析法来分析词的语法特征,就是寻找一系列语法环境,把所要考察的词依次放进这些环境,看他们能否在这种环境中存在,也就是看他们能否跟作为环境的语法单位发生组合关系。凡是能够组合的就归为一类。

如,很()是一个语法环境,我们依次把“智慧”和“聪明”放进这环境,看他们能不能跟作为环境的“很”组合:

很(智慧)*

很(聪明)

从而说明这两个词功能不同,应该分为两类。而“机智”能够出现在很()的环境中,应该和(聪明)同属一类。

(3)直接成分分析法,又称层次分析法,即切分语段的层次。分布分析法考察语言单位的外部关系,直接成分分析法考察语言单位的内部结构。这种分析法可以从大到小,层层切分,也可以先确定单位(语素或词),层层归纳。(4)变换分析法,用来说明语句之间的关系,如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关系,陈述句与疑问句之间的关系,等等。也可以用来说明形式相同而实际上有差异的语句。举例说明形式相同而实际上有差异的语句

1,台上坐着主席团           2,台上演着梆子戏

变换——主席团坐在台上        ——梆子戏演在台上*

    ——台上正在坐主席团*      ——台上正在演梆子戏

通过变换分析,可以得知1句表示存在,表静态。2句表示活动,表动态。这两个句子的外

部格式相同,但是表示的语法意义不一样。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方法,如把词组分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向心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同,如“新书”、“很好”;离心结构中所有的直接成分跟整个词组的功能都不相同,如“今天晴天’。这种分析可以用来区分同形结构。例如“出租汽车”代表两种不同的向心结构,一种是以“汽车”为核(即通常所说的偏正结构),一种是以“出租”为核心(即通常所说的动宾结构)。正因为单划分层次还不能完全说明词组之间的内部关系,所以要区分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同时又认为向心结构的核心可以有不同位置。

向心结构,如 新房子=房子

             上海和北京=上海=北京

离心结构  如 凉的=凉=的

向心结构里跟整体同功能的直接成分叫做这个向心结构的核心。

热爱人民的总理,核心如果是“热爱”——热爱人民

                核心如果是“总理”——人民的总理

转换生成语法    转换生成语法是由美国的乔姆斯基开创的。他于1957年出版了《句法结构》,1965年又出版了《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从而奠定了这一理论的基础。他认为仅仅描写语言的使用形式即语言行为是不够的,,应该说明隐藏在这种行为后面的人类普遍而又特有的语言能力。一个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能够听懂和造出他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句子,就在于他具有这种语言能力。他认为语言是由深层转向表层的,转换语法强调以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的句子,强调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对心理学、数理逻辑、计算机语言处理都具有重要度的作用。转换生成语法的目的不在描写语言的结构规律,而在解释语言现象;但是它不像历史比较语法那样解释某些具体的语法事实,而在解释人类的语言能力。尽管这种语法的术语和方法在不断更新,尽管有些语法并不叫做转换生成语法(如“格语法”),其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认为各种语言有共同的逻辑基础,即所谓深层结构,差别在于表层结构。由深层转换成表层,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规则,而表层改写为深层,则有统一的方式。这种语法的创始人乔姆斯基曾经说,它并不是为教学设计的。在人工智能的开发方面,这种语法显示了它的功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