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的问题

 生机饮食养生 2017-06-11
糖尿病的问题——杨泽华作品

高血压和糖尿病,目前在中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几乎每一个步入中老年的人 ,都有可能领到这"两张牌"中的其中一张。这种情况着实让人担忧。因为,按照目前中国的医疗系统处理这些疾病的方案,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同时由于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使得多数患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并最终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慢性疾病目前在中国的迅速蔓延,除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外,最主要的原因其实就是中国的医疗保健产业严重滞后。中国人,包括医生,多数都没有接受过营养健康教育,他们平时从不注重保健,而当身体遭受损害,发出各种警报信号的时候,他们就会匆忙走进医院,打针吃药,要求医生将身体发布的警告关闭、隐藏,最终导致疾病由"显性",变成了"隐性",并逐渐加深、加重,造成致命的危险。

以糖尿病为例,医生普遍警告患者不要吃糖,因此中国的街头到处都充斥着"无糖"食品店,似乎糖尿病人可以不吃含糖的食物就能生存。

这种指导显然是错误的,因为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一样,每天都在消耗能量,同样需要糖,糖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虽然人体可以通过释放肝糖、分解蛋白质和燃烧脂肪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但是,这对身体不利,尤其是当身体处于低血糖的时候,身体会频繁的将肝脏储存的肝糖转化成糖,进入血液支援,同时,身体还会把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分解、脱氨、转化为糖,并进入血液,同时,身体还会把储存的脂肪转化成血糖。

而肝脏频繁地释放肝糖,会导致肝脏工作过度,造成肝脏损伤,甚至导致肝硬化;同时,蛋白质在转化成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尿酸,造成肾脏损伤,引发肾功能衰竭,比如尿毒症;而脂肪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丙酮酸,导致身体酸中毒;另外,这些生化反应会消耗掉身体内的氧气,导致身体缺氧,而糖在缺氧的状态下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乳酸 ,乳酸的形成却会损害人的心脏和大脑,导致致命损坏。

此外,医生们为了限制糖尿病患者摄取过多的糖,时常警告患者不要吃水果,说水果含糖太高。这种指导真是害死人!水果其实是糖尿病患者最好的食物,水果中的糖属于单糖,它几乎不需要胰岛素的分泌,就能直接被身体利用。同时,水果含有的糖一般都很低,差不多都是水,和一些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极易被身体利用。

实际上,糖尿病患者,真正要警惕的糖是大分子的糖,比如米饭和面条、馒头、包子之类的纯淀粉食物。这种食物,才是糖尿病患者真正要警惕的。因为这种食物进入体内,经过酶的分解,会迅速转化成糖,而且是大分子的糖——多糖。

100克米饭含糖86克 ,100克面条含糖90克,100克馒头含糖91克,除了糖还是糖,这些食物进入体内的确会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如果长期分泌过多,最终导致胰岛素枯竭,导致血糖高据不下,爆发所谓的糖尿病。

另一方面,人体胰岛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也会升高血糖,它被科学家简称为升糖素,它的作用就是专门提升血糖浓度的。当压力、紧张和应激反应,导致身体内的血糖被迅速消耗掉的时候,身体就会面临低血糖的危险,如果压力、紧张和应激状态持续,那么身体内的血糖就会下降到致命的危险。这个时候,身体为了渡过低血糖的危机,就会启动糖尿病基因,分泌胰高血糖素,来提升血糖浓度。

低血糖是致命的,它会导致休克、晕倒、丙酮酸中毒、脑细胞的永久性死亡,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以及心力衰竭。因此,人体是会竭力规避低血糖发生的。为了规避低血糖带来的致命风险,人体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约在50万年前,就在自己的身体内设置了糖尿病基因。

50万年前,天寒地凍,食物匮乏,人类面临低着饥饿与寒冷的双重威胁,所以那个时候,智慧的人类就在自己的身体内设置了糖尿病基因和肥胖基因,以防止饥饿与寒冷给人体带来的致命威胁。

糖尿病基因的设置,有助于身体在面临低血糖的危险的时候,能够及时升高血糖。身体会在低血糖发生时,分泌胰高血糖素来提升血糖浓度。身体提升血糖浓度的流程是这样的,身体会通过胰岛的A细胞首先分泌出胰高血糖素,来促使身体释放肝糖,并进入血液支援,同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会促使身体分解肌肉组织的蛋白质,脱氨,转化为糖,进入血液,同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会促使身体将储存的的脂肪转化成血糖,用以提升血糖浓度。同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是由胰岛的B细胞分泌的),并阻止细胞的受体拒绝接纳胰岛素,其目的就是不可以低血糖。

高血糖,其实对身体并没有多少伤害,更没有危险,危险的是造成高血糖的原因如果长期得不到消除,那么不但会造成高血糖,还会导致其它疾病,比如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