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癌”字三个口,胡吃、海喝和瞎抽!

 慕青merry 2017-06-12

作者 | 爱家早查 ZHT       来源 | '女人健康汇'微信

1“癌”字的当代解读

有很多人觉得这个“癌”字很值得玩味。病框中写个“喦”【yán】字,有高山险峻之意。人在心烦气躁,郁闷悲观的时候,心头就像压座大山,不憋出病来才怪呢。曾有报道,一个青年人去医院看病,见到通知单上的“疝”字,误以为是“癌”,竟回家自杀了,就因为“癌”字的可怕

还有人在“癌”字中的三个口上做文章,以期找到癌症的病因。他们这样解读“癌”字,说第一个口是“胡吃”,膳食营养失衡怎能不得病;第二个口是“海喝”,过量饮酒怎能不染疾;第三个口是“瞎抽”,烟瘾过大怎能不患症。日积月累、堆积成“山”,自然就成了“癌”!如此解读,既幽默又深刻。

胡吃海喝


2“癌”字的古代解读

由于古人对“癌”之病理、转移等还不大了解,只知“癌”像岩石状,坚硬凹凸,有毒且根深置于体内,难以根治,如同岩石一样顽固。于是,就将“喦”【yán】字加上病字头,即成为“癌”字。“喦”字是会意字,即山、石象形字合成字,它是岩石的“岩”的另一种写法。


象形字 山

古时“癌”与“岩”是通用的,“癌”也并不读【ái】,而是读作岩【yán】,例如中医里的“乳岩”就是乳腺癌。“癌”【ái】的现代读音还要追溯到1961年,《新华字典》大修,编者考虑到“癌症”跟“炎症”读音最好有个区别,秉持约定俗成以及同音区分的原则,始改其音为【ái】。

“癌”字在台湾至今还读 【yán】,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有人调侃,台湾的癌症患者很幸运,只得“炎”症,不患“癌”症。


3“癌”字的历史

早在三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有关于“肿瘤”的病名。两千多年前的《内经》里就有肿瘤的分类记载,并记述了肿瘤的病因、症状和治疗,而且包括手术切除和药物治疗。

《晋书.景帝纪》载有割除目瘤、即司马师“目有瘤疾,使医割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我国医学家已能割治肿瘤,这在世界文献中也是最早的记载。

到了宋代,宋东轩居士在《卫济宝书》论述了各种癌、痈、痼、瘭等外科疾病的不同治法,这是我国古代医籍中最早使用“癌”的病名。


《卫济宝书》(红框里的“癌”字)

明朝时期涉及癌症的外科医书逐渐增多,到了清代,我国医学不仅对各种癌症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而且治疗方法也更加丰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扶正”方法与现代所提倡的“免疫疗法”(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概念)治疗癌症颇相吻合。这对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去战胜和消灭增殖的癌细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4“癌”字与恶性肿瘤

上文已经提到,“癌”字最早见于宋代的医学著作《卫济宝书》(公元1170年),但此书中其概念为痈疽,而非肿瘤。“癌”字真正具有肿瘤之意义,最早出现在晚100年后的著作《仁斋直指方》。


《仁斋直指方》 作者:杨士瀛(号仁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