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一、区域网划分[了解]:
知识点 区域网划分
区域网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采用一定的控制测量布点方案而构成的空中三角测量平差网。
区域网的大小和像片控制点的跨度主要与成图精度、摄影资料条件以及对系统误差的处理等因素有关。
根据成图精度要求,按摄影资料及地形条件可将区域网分为平面区域网和平高区域网。
知识点二、像片控制测量[熟悉]:
知识点 像片控制测量
(一)布点方案
像片控制测量是在实地测定用于空三加密或直接用于测图定向的像片控制点平面位置和高程的测量工作。
(1)全野外布点方案:全野外布点方案是指通过野外控制测量获得的像片控制点不需内业加密,直接提供内业测图定向或纠正使用;
(2)非全野外布点方案:野外测量少量控制点,然后利用空中三角测量的方法,加密测图定向或纠正使用的其他控制点。按航线数分为单航线和区域网两种;
(3)特殊情况的布点方案:对于航摄区域接合处、航向重叠不够、旁向重叠不够、像主点和标准点位落水、水滨和岛屿等特殊情况,按照规范规定进行布点。
(二)基本作业流程
像片控制测量的基本作业流程包括:影像资料准备、区域网划分、控制点目标选取、控制点野外施测、成果整理等。
(三)主要作业方法及要求
1.控制点选择要求
(1)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判别。控制点应设在航向及旁向6片重叠范围内,如果选点困难也可以选在5片重叠范围内;
(2)像片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1~1.5cm。对于数字影像或卫星影像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0.5cm;
(3)立体测图时每个像对四个基本定向点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超过1cm,最大不能超过1.5cm,四个定向点的位置应近似成矩形;
(4)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
(5)位于不同方案布点区域间的控制点应确保精度高的布点方案能控制其相应面积,并尽量公用,否则按不同要求分别布点;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一律布设在图廓线外。
2.控制点野外施测
(1)刺点目标的选择要求:刺点目标应根据地形条件和像片控制点的性质进行选择,以满足规范要求。平面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选在影像清晰、能准确刺点的目标点上。高程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选在高程变化不大的地方。平高控制点的刺点目标应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的刺点要求;
(2)控制点的编号:实际作业中一般用p代表平面点,g代表高程点,n代表平高点,同期成图的一个测区内要分别统一编号,采用字母后附加数字的方法,编号中不得出现重号;
(3)整饰和注记:像片控制点在刺点后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简要说明。在像片反面控制点刺点位置上,以相应的符号标出点位、注记点名或点号及刺点日期、剌点者、检查者均应签名;
(4)控制点的施测:测定控制点的平面坐标,采用gps网、双基准站、gps实时动态(gps-rtk)、电磁波测距导线、交会及引点等方法,其测量精度应符合规范的相关规定。测定控制点的高程,通常采用测图水准、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或单基准站rtk方法测定;
(5)控制点接边:控制测量结束后,应及时与相邻图幅或区域进行控制接边。
(四)质量控制
一级检查:对所有成果进行100%室内外检查;二级检查:对所有成果进行100%室内检查和10%~20%野外实地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检查像控点的布设是否合理;
(2)刺点目标是否符合要求,略图表述与影像是否一致;
(3)像控点联测方法及精度是否满足成图要求;
(4)所有观测手簿、测量计算手簿、控制像片、自由图边以及接边情况,都必须经过自我检查、上级部门检查验收,经修改或补测合格,确保无误后方可上交。
(五)成果整理
1.成果整理要求
(1)平面测量观测及计算手簿按控制网装订成册,按任务区上交;
(2)高程测量观测及计算手簿按任务区装订,装订顺序按地形图航空摄影外业规范的有关要求执行。邻区转抄的成果应注明抄自何区及何编号计算手簿,并与图历簿保持一致;
(3)控制片以加密区域为单元,采用图号配合航线序号、像片序号等进行编号。
2.成果移交内容
(1)已知点成果表;(2)平面控制测量观测手簿;(3)平面控制测量平差计算手簿;(4)水准测量观测手簿;(5)水准测量平差计算手簿;(6)控制像片;(7)像控点成果表(坐标、高程保留至小数点后两位);(8)像控点布点略图;(9)技术总结;(10)质量检查报告;(11)仪器检定资料。
知识点三、控制点目标选取[熟悉]:
航外像片控制点的布设不仅和布点方案有关,还必须考虑航测成图过程中像点量测的精度、绝对定向和各类误差改正对像片控制点的具体点位要求,航外像片控制点应满足下列条件:
(1)像片控制点的目标影像应清晰易判别。航外像片控制点一般应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重叠范围内,如果选点困难也可以选在五片重叠范围内。而且同一控制点在每张像片上的点位都能准确辨认、转刺和量测,符合刺点目标的要求及其他规定。
(2)航外像片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1~1.5 cm。对于数字影像或卫星影像控制点距像片边缘不小于0.5 cm即可。
(3)立体测图时每个像对四个基本定向点离通过像主点且垂直于方位线的直线不超过1 cm,最大不能超过1.5 cm,四个定向点的位置应近似成矩形。
(4)控制点应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当旁向重叠过大时应分别布点,因旁向重叠较小使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可分别布点。
(5)位于不同方案布点区域间的控制点应确保精度高的布点方案能控制其相应面积,并尽量公用,否则按不同要求分别布点;位于自由图边、待成图边以及其他方法成图的图边控制点,一律布设在图廓线外。
知识点四、野外控制点的目标选定后,刺点时应注意事项[掌握]:
野外控制点的目标选定后应根据像片上的影像,在现场用刺点针把目标准确地刺在像片上,刺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在所有相邻像片中选择影像最清晰的一张像片用于刺点;
(2)刺孔要小而透,针孔直径不得大于0.1 mm;
(3)刺孔位置要准,不仅目标要判读准确,而且下针位置也要准确,刺点误差应小于像片上0.1 mm;
(4)同一控制点只能在一张像片上有刺孔;
(5)同一像片控制点在像片上只能有一个刺孔;
(6)所有国家等级的三角点、水准点及小三角点均应刺点,当不能准确刺出时,对于三角点、小三角点可用虚线以相应符号表示其概略位置,在像片背面写出点位说明或绘出点位略图;
(7)各类野外像控点根据刺孔位置在实地打桩,以备施测时用。
知识点五、质量控制[掌握]:
一级检查:对所有成果进行100%室内外检查;二级检查:对所有成果进行100%室内检查和10%~20%野外实地检查。检查内容如下:
(1)检查像控点的布设是否合理;
(2)刺点目标是否符合要求,略图表述与影像是否一致;
(3)像控点联测方法及精度是否满足成图要求;
(4)所有观测手簿、测量计算手簿、控制像片、自由图边以及接边情况,都必须经过自我检查、上级部门检查验收,经修改或补测合格,确保无误后方可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