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东垣学说中的“阴火”,到底是什么?

 孙富文 2017-06-13

东垣学说重脾胃,倡“阴火”。然“阴火”概念,历来争议较多,而东垣自己也莫衷一是。如《脾胃论》言:“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内外伤辨惑论》言:“或因劳役动作,肾间阴火沸腾。”又言:“乃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致阴火上冲。”后世对“阴火”注解,更是众说纷纭,有谓“脾胃之气下陷,挤占相火上行”者;有谓“脾胃为营卫之源,中虚则营卫失和而热”者;有谓“脾虚不能运化水湿、饮食,致郁热内生”者;有谓属“心火”者,有谓“妄动肾阳”者??更使后学者无所适从。但总结一点,多认为阴火产生的本质是脾胃气虚,属“虚火”范畴,中气旺则阴火除。

中医东垣学说中的“阴火”,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东垣的一首方看起,那就是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苍术、羌活、柴胡、升麻、黄芩、黄连、石膏(原方注:少许,长夏微用,过时去之,从权)十味药。

可以分为三组:补脾胃用人参、黄芪、苍术、炙甘草;升阳用升麻、柴胡、羌活;泻火用黄芩、黄连、石膏。依据方名,后一组三味药是针对“泻阴火”。

实火要清,虚火宜补。如果阴火因于气虚,益气健脾升阳即可,但东垣治疗阴火常用黄连、黄芩、黄柏等清热泻火药,而此类苦寒之品,并不适于脾胃虚弱者。

所谓阴火,笔者认为就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夹杂火热。这种火比较亢盛,很难单纯从“虚实”分,来源也未必一定是脾胃虚损。阴火可以表现为上焦的心火、肺热,中焦的胃火,也可以表现为下焦的相火、湿热等。所谓“壮火食气”,火旺则易耗气,故在人参、黄芪、甘草益气的基础上,佐以黄芩、黄连、黄柏苦寒药的主要目的是祛邪,邪去正自安。

从临床实际看,很多辨证属气虚的患者(表现为乏力气短、汗出神疲、反复外感、纳差便溏等)来诊时常说:“我体虚,但不能补,一补即上火。”阳虚则寒,气虚亦寒,临床有气虚而热吗?

笔者临床观察,此类患者并不少见。如素体脾胃不足者,饮食不慎则有食积,积下多郁热,这时健脾益气、和胃消食、清热导滞之法常并进;再如气虚易外感,感邪则不易散,邪郁肌表日久,里热易生,故益气解表与清热泻火可并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