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耀华视点】中国人没有规则意识吗?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国人缺乏对于规则的敬畏?

 timtxu 2017-06-14


谭耀华


新儒家学者,国学教育专家,九州书院创始人兼山长,上海国学会副理事长,全国书院联合会发起人,《哲商》杂志主编,品源公益读书会主讲人,“哲商“理论体系构建者。

 耀华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构建和梳理有着相当的建树,试图通过系统化的传播方式将国学引入现代生活、家庭及企业,内外兼修,神形俱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先行者。先生以复兴国学,强国强民为终身使命,立志于推动中国式的文艺复兴、重建中国社会及商业的价值体系,以实现社会的终极和谐与幸福。耀华先生从事书院教育多年,给全国数百家企业、商学院及政府机构等讲授传统文化课程及讲座数百场。


一种普遍的共识认为中国人没有规则意识,这种说法我认为值得商榷。

首先,从人的本性上来讲,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没有规则意识,也不想有规则意识,“随心所欲”是人动物性的一部分。

其次,规则的形成是因为在一个集体中,要形成最优解即利益最大化,需要一种公共规则。这已经成为一个集体的共识。比如说,一个教室上课经常手机响,每个上课的人从本质上来说都希望有手机响的自由,这样不会漏掉电话。时间一长,手机经常响,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影响上课的利益大于漏掉电话未接的利益,于是大家商量我们需要订立规则,保证我们上课的效果,手机必须调成静音。

因此,规则的制定是人类理性思考的结果,是为了集体利益最大化的多方妥协。



对于规则的遵守需要有几个前提,中外皆如此。

首先,规则的前提是自发。是个人参与集体自发理性思考的结果。而不是个人意义的强加。比方说一个班级,大家集体讨论通过的规则的遵守程度和自觉性一定大于某个人或某几个人自己想出来的规则,然后以强制力来进行保障的规则,而执行成本正好相反。法律、宪法皆是如此。

其次,规则是否合于道决定了规则的神圣性。早期的法律大多来源于习惯法。法律或者说规则是发现的而不是制定的,所以合乎天道,合乎“人之常情”,自然人人愿意遵守。如果规则弄得民怨四起,进行朝令夕改,从而规则的神圣性就荡然无存。

比如说曾有一家公司制定规则说,完不成工作任务的要进行裸奔,一开始在强制的压力下也许能进行一时,但相信没有人内心是愿意的,因为他不符合天理,即“人之常情”,久而对规则的不满越来越大,再加上媒体的报道,不得不取消。自此以后,这家公司再定规则,神圣性就彻底丧失了,遵守程度将会越来越差。

再比如曾经某地突然出台规则,说汽车闯黄灯也得处罚。后面发现,执行起来难度太大,再加上民怨较大,就不了了之。如此种种,长此以往,民众还会对规则有敬畏心吗? 长此以往,什么规则就变成了雷声大,雨点小。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了。

对于规则的约束方式,是否有礼和法的保障以确保少数违法者无法通过破坏规则来获得利益最大化。比如说公园门票100,结果有人搭梯子过去了,一分钱没花,还一点事没有。第二次,又有人搭梯子进去了,被逮住了,批评教育一顿就放了。结果逃票的人越来越多,到最后没有人买票了。如果在第一次被逮住了,罚款300,通报批评,记入征信。后面就不会不再有逃票了。

此三者皆备,则规则无所不行。




立德思辨 修身明道

微信栏目包括:【大师论道】【国学视野】【诗情画意】【古艺国粹】【回归文化】【礼乐中国】【悦读时光】【精彩回顾】等,以及书院最新的游学、讲堂、养生、专题研修、冬夏令营、国艺课程、公益活动、雅集沙龙预告。

近期课程:

6月16-18日 明道古琴第15期课程

6月17日 品源读书会《论语》品悟第17讲“君子之修行方法”

6月24日 明道古琴“琴韵茗香”琴茶雅集

国学名师讲堂第89讲:《礼记》--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大纲,曾亦

7月1日 品源读书会《论语》品悟第18讲“学《论语》做现代君子”

7月8日 明道古琴“琴韵茗香”琴茶雅集

7月21-23日 明道古琴第16期课程

7月23日 国学名师讲堂第90讲:感受朱子的智慧光芒--朱熹与宋明理学,朱杰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