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招来了整个世界的愤怒

 CCI16 2017-06-14

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招来了整个世界的愤怒

在华尔街,年轻人充满魅力,又忍受着被虐。一方面,你比同龄人挣更多的钱,另一方面,你要遭受谴责和侮辱。

在华尔街,一个年轻人要成为一名成功的金融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那可是有很多严格的前提条件的:你得乐观、礼貌、细心;你得有连着三天每天工作二十小时而不会精神崩溃,也不会在工作岗位上睡着的能力;你还得知道如何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如何头头是道地谈论纽约扬基队(New York Yankees),而且,最好还酒量大、文笔好,喝下三杯“深水炸弹”还能给老板写出条理清晰的备忘录。

但最重要的是,你的Excel必须熟练。而且,实际上光熟练而已,你必须是Excel奇才,必须是这种XLS文件的大师。这就是为什么,2010年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我会坐在华尔街某公司狭窄的会议室里,在身材高挑的俄裔美女(名叫瓦伦蒂娜)的组织下,和其他30名新招聘的员工进行Excel操作比试的原因。 “各就各位,预备——开始!”

瓦伦蒂娜话音一落,会议室里就响起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的声音,就像机关枪扫射时的嗒嗒声。我看了一下我面前这份格式混乱的Excel测试表,简直就是一团糟:第14行和第18行该用黑体却没用;第11行和12行之间多了一个空行;第5行“年”的数值居然还带一位小数,以至于2007、 2008、 2009等都成了2007.0、 2008.0、 2009.0……总之,要把这个表格做成那种能让资深银行经理人叫好的整洁、有序的表格,大约有15个地方需要改。完成表格所有美化的最快纪录,是35秒。创下这个纪录的,是一名来自美驰集团(Moelis and Company)的年轻分析员。而我,十分钟能完成就不错了。

我抬起头看着房间里的其他学生——一群满怀热情的金融培训生,被送来参加华尔街培训公司(Training the Street)[3]组织的为期五天的新手训练营,学习初级财务、基本分析以及其他做金融工作所需的技能。他们大多数人都只有二十出头,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大学文凭上墨迹都还没有干。他们中有些人以金融为终身志向,从小就学习金融知识,而有些人则是文科专业毕业,连债券与香蕉有什么差别都分不清。几天之后,他们将被放到市场上,手持彭博新闻终端,怀抱乐观必胜的态度,去销售股票,为数十亿规模的兼并收购案建模算账,甚至为年龄足可以做他们父母的企业高管们提供商业咨询。他们只是入门级别的分析员——金融业众多层级中最低级别的雇员,然而成功受雇于这些世界最大投资公司的事实足以证明,他们前途无量。很快,他们将成为正式雇员,加入一家掌握全世界众多企业、政府以及成千上万普通百姓命运的巨型跨国营利机构。

我,也是一个二十多岁生活在纽约的年轻人,但我与这些Excel达人的相似之处也仅限于此。大学时,我学英语,没学过任何商业或经济方面的课程,对校园中每年举行的企业招聘活动也从未在意。无论是在俄亥俄州小镇的童年,还是后来的校园时光,都未能让我对华尔街银行中所发生的一切有更多了解或共鸣。在2008年经济崩溃的那段日子里,我所读到的每一个金融崩盘的故事,在我看来都像是在描述一个动画片般的虚构世界。这个世界距离我的日常生活非常遥远,就像阅读科幻作家罗恩·哈伯德的科学论一样遥不可及。

但是,当2010年大学毕业搬到纽约后,我开始对金融与商业感到好奇。经济还是一团糟,全世界对于华尔街银行的愤怒之情依然猛烈。政客和学者都严厉谴责濒临破产、等待救助的银行里那些银行家们的贪婪,很多人甚至呼吁对他们进行控告甚至逮捕。 HBO脱口秀主持人比尔·马赫在节目中打趣说要将华尔街的高管们执行死刑;一个网络服装销售商设计了印有“我恨投行”的T恤,以一件18.99美元的价格进行销售;英国上市了一款“猛K银行家”的新游戏,在这款游戏里,银行家们穿的是细条纹服,玩家们手握大头槌,追打他们。(据BBC报道,这款游戏一经面市就大受欢迎,以至于木槌很快就被敲坏,需要更换。)

金融危机爆发,华尔街招来了全世界的愤怒。看着这一切,我很想知道,金融危机对年轻的金融人——跟我年龄相仿、 2009年或2010年毕业进入金融业工作的年轻人,正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当然,他们与金融危机毫不相干。当像贝尔斯登这样的银行大肆搞次级抵押贷款证券产品,并将它们的金融杠杆推到危险的水平时,他们都还是学生。然而,因为选择了金融,所以,他们现在也正在与他们的前辈一起,共同经历金融业被人鄙视、遭人唾弃的时艰。

在华尔街,年轻人充满魅力,又忍受着被虐。一方面,你是初露头角的“宇宙的主人”,在全世界最具天赋的商业巨擘身边学习受教。你比其他行业的同龄人挣更多的钱,见证规模上亿美元的大单交易的过程,并且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一个声明显赫的起步平台。另一方面,你所从事的工作本身,又是重复性的、枯燥烦人的,工作所带来的地狱般的生活甚至能将最聪明、最有抱负的新人锐气消磨殆尽。 2008年危机发生后,华尔街的新人们还得适应这个行业遭受的谴责。很多来到华尔街,满怀期望过上香槟与鱼子酱生活的年轻人,得到的却是白眼和侮辱。

毕业后不久,一次在曼哈顿一个朋友父母家参加家庭聚会时,我第一次意识到金融行业究竟跌得有多深。吃晚餐时,我认识的一个人说,她刚刚在金融行业找到一份工作。

“在哪儿啊?”听她这么说,朋友的父母问道。

“在市中心。”这名女生回答道。

“在银行吗?”朋友的父母亲继续问。

“嗯,是的。”她说。

“是哪一家呢?”

这位年轻的女士脸唰地红了,她眼帘下垂,羞怯地从嗓子里挤出几个字:“是……高……盛。”说完后,大家很快转移了话题。那天晚上接下来的时间里,她看起来都很不自在,就像把酒洒到了主人身上或者坐坏了朋友的传家宝一样。

如果有一个银行新职员是这样的,那么,肯定就有第二个第三个。很多年来,有成千上万毕业于世界著名大学的学生进入了华尔街金融圈,而这些人中,大多数人都不是很清楚自己究竟要干什么。 2008年,哈佛大学毕业生的28%都进了金融行业。 2006年,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的46%也都进了金融行业,数量比例惊人。在我的母校布朗大学,通常8个毕业生里就有1个毕业后直接去华尔街。虽然没有其他一些学校比例大,但还是比法律和医学专业的学生,多很多。

我觉得,这些数字非常重要。毕竟,华尔街每年招到的年轻人都是这个国家学历背景最好的一部分。今后几十年,金融精英和政治精英都将从这些人里产生。他们是美国下一代的资本家,而现在则是在一个极度混乱和动荡的年代中成长。我认识到,如果我想知道华尔街的未来,我必须弄清楚这些人是谁,以及金融危机对他们初入华尔街有什么影响。

所以, 2010年,我就开始慢慢往金融界靠拢。我阅读大量投资银行业务的书籍和文章,参加入门级分析师的工作培训,混迹于金融人常待的酒吧,想方设法拿到各种聚会和社交活动的邀请函,即使拿不到,也想办法混进去。

我还想应聘银行的工作,但因为大学时为写一本书曾潜伏在一个基督教福音会大学,网络充斥着我的相关资料,我担心如果再次潜伏的话,就会被发现。所以,我就只能想其他办法,尽可能多地找一些愿意接受我采访的初级金融工作者。在酒吧,在慈善晚会现场,在酒店安静的角落以及在他们公寓的沙发上,我向他们讨教年轻金融人生活中不为人知的秘密,请他们告诉我金融圈的内情秘闻。

在今后的三年中,我采访了几十位各类岗位的金融业职员——银行业务员、交易员、销售、风控、行政助理等等。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中,我挑出八个来重点跟踪采访。在跟这八位年轻金融人(阿让,切尔西,德里克,杰瑞米,萨姆森,理查多,朴秀珍和穆雷)相处过程中,我清楚地了解了年轻金融人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本书主要的内容,就是围绕他们的故事展开的。

除了跟踪访问华尔街的年轻金融人,我还为《纽约时报》和《纽约》杂志撰稿,报道金融业。在整个过程中,我了解到了策划和实施巨额交易的交易决策人的生活,那些大银行和更宏观的经济之间的关系,以及某种股票比另一种债券或者金融衍生品更安全或更有风险的原因。我也了解到,尽管华尔街的金融圈让外人觉得难以进入,他们的术语行话让外行人觉得难以理解,但华尔街,也一直都是人干的。是人,而不是机器,在运营着整个金融系统。而且,我也看到,基本的人性,在这些年轻的金融人身上更加明显,华尔街那种冷酷绝情、技术至上的精神气质他们还没有完全学会。

“在我们金融行业,也有代沟。”在我刚刚进行调查的时候,一名中年对冲基金经理就这样对我说,“年轻人有他们自己的风险模型。他们看待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的方式,跟我们完全不同。”

我想学习以他们的方式来看世界,即使这意味着我得花五天时间,在一名俄裔培训师的指导下往Excel表格里塞各种公式。

“好了,时间到!”当Excel电子表格公式调整赛的时间到时,瓦伦蒂娜喊道。没有做完的学生们,包括我,都闹哄哄地嘟囔起来。“这位是我们今天比赛的冠军,恭喜你!”她指着第二排一名从瑞信银行跳槽来的分析员说。这个分析员赢了其他所有人,比我们都快了好几分钟。“也恭喜你们其他所有人!大家这一周都干得不错,你们都将成为优秀的金融分析师!”

而对我来说,已足够接近华尔街了。

此文为上官振锐(微信公众号ID:SGZR22)特稿报道,更多财经股票资讯请订阅公众号!

(如果你对手中持有的个股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私信上官振锐的头条号,回复数字1,即可为你免费解答其中的买卖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