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属于变温动物,没有体温调节机制,只能靠自身行为来调节体热的散发或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来提高自身体温,新陈代谢强度受水温显着影响。在适宜的温度范围鱼类可以正常地生长繁殖,如果环境温度超出了鱼类的适宜范围,便会导致生长速度下降,或者生长停止,甚至导致死亡
一、试验设计
3、试验饲料与养殖管理 试验期间投喂膨化配合饲料(粗蛋白质≥30%),每日定点投喂4次,投喂时间为8:00、11:00、14:00、17:00;试验期间使用智能控制系统24小时测定池塘水温、溶氧;每月在池塘抽样称重一次,计算鱼体平均重量。 4、数据处理与分析 取0时、6时、12时、18时水温、溶氧值计算日平均水温、溶氧。数据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差异显著(P<0.05),则用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检验组间差异。 二、结果与分析 1、池塘水温变化规律 不同池塘水温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白天水温逐渐升高、晚上水温逐渐下降,在8:30左右水温达到最小值,17:00-18:00水温达到最大值,日最大温差在2℃左右(测定时间:8月2日,图1)。
4-8月水温呈上升趋势,在8月达到最大值,随后水温呈下降趋势,不同月份平均水温差异显著。见表2。
不同池塘水体溶氧变化规律基本相同,0-8:00溶氧呈下降趋势,8:00-9:00达到最小值,随后溶氧逐渐升高,17:00-18:00溶氧到达最大值,随后逐渐降低(图2)。
3、不同阶段生长性能 草鱼重量从100克/尾提升至1300克/尾以上需要养殖6个月左右,7-9月份增重较迅速。见表4。
平均净增重、平均日增重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6月20日-9月26日期间鱼体净增显著高于其他时间段,占比达到整个养殖期间的75.01%。见表5。
草鱼特定生长率呈显著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鱼体重量逐渐增大,相对增重比率下降。见表6。
三、讨论 1、水温的变化与养殖鱼类的生长 水温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水温与当日、前1~3日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关系较为密切。本试验期间,月平均水温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所测定5口池塘日平均水温高于30℃的天数为20天左右,主要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和8月,9月份后水温逐渐降低。不同水生生物对水温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其不仅影响养殖生物的生长,也会影响养殖生物的繁殖。在适宜范围内,水温越高养殖对象摄食量越大,生长速度越快,饵料系数越小。鱼体内消化、代谢等功能酶的活性受到水温的影响,饲料的消化、吸收及转化在不同温度下的效率不同。 2、池塘溶氧变化的影响因素 本养殖试验中不同池塘溶氧昼夜变化规律基本相同,白天藻类光合作用的增强,溶氧逐渐上升,夜间藻类光合作用停止,各类生物呼吸作用依然进行,因此水体溶氧下降。从溶氧监测数据可以看出,溶氧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在8:00-9:00和16:00-17:00。溶氧拐点不在日出后和日落前的时间点,而是分别推迟和提前2~3小时。主要原因是日出后的3小时内,阳光直射角度低,光照强度小,浮游藻类光合作用效率低,池塘水体中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因此在此期间溶氧持续下降。同样的日落之前2~3小时由于阳光直射角度由高逐渐变低,藻类光合作用慢慢减弱,水体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效率相同时溶氧达到最大值。池塘昼夜溶氧变化拐点的时间受光照、水温、藻类丰度、耗氧生物量等因素的影响。 3、养殖生产中的合理管理 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生物生理代谢水平越高,需要消耗更多的氧进行基础代谢,所以水中的溶氧量很快下降到不足以用于呼吸代谢,鱼体便窒息死亡,同时表层水温上升,导致上下温差加大,内部混合作用减弱,造成底层水的溶氧明显减少。高温季节增氧设备的合理利用不但可以增加水体的溶氧量,而且可以提高鱼体对高温的耐受性。 鱼类的生长取决于鱼类的摄食量、饲料转化效率。饲料成本占整个养殖成本的60%以上,选择合理的饲料(如粒径、营养水平、膨化或非膨化等)及投饲策略(投喂率、日投喂次数、投喂区域、投喂覆盖面积等)能有效提高饲料的利用转化效率,节约养殖成本。水温过低或过高时应减少投喂率和投喂次数,水温适宜时则应增加投喂率和投喂次数。应根据养殖模式分配好全年饲料投喂量,根据不同月份鱼体的净增重来合理分配每月的饲料投喂量。7月、8月及9月是鱼体增重高峰期,需加大投喂量,拉升鱼体规格,但不可超过适宜的投喂率,鱼体饲料摄入量过高时,机体代谢负荷增大,造成体形过肥及肝胆肠道疾病;且饲料营养物质不能被较好地吸收转化,以粪便形式排入水体造成饲料系数过高及水体污染。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