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水东门辨析(二)

 阿丁480 2017-06-16

二、“冷水东门”,历史之中觅踪迹

说到无锡东门的“冷”,历史原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着历史的缘故,无锡东门有史以来数度遭劫,也是其一冷再冷的重要成因之一。

先是倭患遗害。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患成灾。是年三月,倭寇大举入侵东南沿海,无锡知县王其勤带领无锡百姓抗击倭寇。传说为修城墙,军情火急之下,王其勤斩了让连日赶工民工稍事休息的亲生儿子王克宝,然而纵是这样,倭寇逼近之日,东门还有一段不曾修好,情急之中,当天夜里,他派人把全城各家绸布庄白布都拿来,又派人把全城的画师找来,在白布上照城墙的样子画好后,连夜去挂在东门那一段不曾修好的城墙上。第二天,倭寇果然来了,跑近东门一看,只见城墙已修得簇崭齐新,城楼上人头济济,刀光闪闪。倭寇得知无锡军民早有准备,于是只得乖乖地撤走了。后来,无锡老百姓为了纪念王知县父子护城有功,就把东门外王克宝被斩的那座小桥,起名叫“克宝桥”。倭寇败退东门,东门也就有了靖海门的美名。

再是东林惨案。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亦名龟山书院,是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是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长期讲学的地方,后废。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兴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一时声名大着。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因东林书院的讲学活动引起了阉党的强烈妒忌和反对,1625年9月6日,魏忠贤诏毁天下书院。东林书院首当其冲,十二月,阉党魏忠贤罗织东林罪名,矫旨向全国公布了一个309人《东林党人榜》,在全国实行公开通缉逮捕,致使一大批正直官员惨遭杀戮。高攀龙也因不屈逮捕而投水自尽,除道南祠外,书院被强行拆毁。崇祯时(1628—1644),阉党失势,东林冤案昭雪才下诏修复书院。

上述两宗历史事件,起于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五十年时间不到,无锡东门两度抛洒斑斑血迹。由此无锡东门既是历史上凭吊先人遗迹,阐发忧思之地;又是民间认为蕴含“血光之灾”、“多灾多难”之地。加之,1909年京(南京)沪铁路全线贯通,无锡虽一跃而为近代铁路中心城市,然无锡东门紧挨铁道,每日里数十对上行下行的火车,来来往往横恒其间,不但造成了城郊之间交通流动实际上的割裂,而且铁道伤人事故每年层出不穷,引得来往过客提心吊胆。因而一直到解放前,除杨艺芳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无锡东门外建成业勤纱厂等有数的几家丝厂外,东门的工商业几乎没有大的发展也就不足为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