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人生变得不可思议,需要打破思维框架,最近正好也想写这篇文章: 要让人生拥有成长思维,让自己能看见自己的成长: 1、成长型思维VS固化型思维 通过超过三十年系统科学研究,Carol Dweck教授已经研究出为何有些人能激发出自己的潜能,而一些具有同样天赋的人却不能 —— 为什么有些人成为了穆罕默德·安拉,有些变成麦克·泰森。她发现,关键是并不在能力,而是你是否把能力看做仅仅是被展现出来的固有化的,还是是可以被拓展的东西? 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智力是能被拓展的,大脑像肌肉一样可以被训练。这种信念让他们拥有进步的渴望。那如何可以提升自己呢?首先,拥抱挑战,因为你知道在经历了挑战以后会让你更加强大。同样地,阻碍—外部挫折—不会让你感到沮丧。你的自我形象与你的成功,别人怎么看你并不相关;失败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因此不论胜负,你都是赢家。努力不被看做是应该被避免的毫无意义的事情,而是成长和精通有用技能的必要过程。 批评和负面的反馈是信息源。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批评都值得收集,或者说没有带有强烈主观性的情况,但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个体明白Ta能改变和提高,所以负面的反馈不会被理解为针对他们个人,而是针对他们目前的能力状态。 所以,成长型思维个体会不断提高,这会创造一种良性循环,激励他们不断学习和提高。 而固化型思维认为自他们也希望比别人表现地更好。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们会通过预先认定,挑战的艰难、成功的不确定性,经常性避免挑战、坚持做他们认为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从而避免失败的风险以及对于自我形象的负面影响。 应对方式与挑战类似,不同的是,“挑战”是可以主观决定去做的事情,“阻碍”是那些在你前进道路上阻碍你的外部力量。 在经过辛苦工作、付出巨大的努力以后,你依然在停滞不前。如何看待这种状态?如果你的世界观告诉自己,没有获得物质酬劳的努力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情,自然地,尽量避免努力会成为一个明智的决定。 一些人的成功被看成是另一些看起来很糟糕人的标杆。通常,当一些人获得成功,具有固化思维的人们竭力让自己相信,身边那些人的成功是因为运气或者见不得人的小动作。在一些情况下,他们甚至通过联系一些毫不相干的信息来玷污他人的成功。(是的,但你知道他XXX地方做的不好吗?) 所以最后他们为了避免失败,最终选择了安稳,人生不可思议的成长机会由此就被错过了。 让我们看下成长型思维与固话思维的对比图: 2、长板VS短板: 努力同时也是去打造自己那块长板,之前所述,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擅长的优势,但是从优势变为团队成长长板往往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众所周知木板理论,一个木桶所能容纳的水量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对木桶来说这是千真万确的,这个理论曾在工业时代企业界风靡一时,对于企业来说,决定其绩效的不是组织中最强的那个团队成员,而是最弱的成员,由于这些紧密的分工,一环扣一环,所以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团队表现。 伴随着互联网进程,木桶理论也在升级,人们逐步发现,伴随资源的开放,自由人的增多,一个企业只要有足够长的长板是可以去不断吸纳其他长板提升企业团队核心竞争力,这个策略的转变也应证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个人打造自己的长板优势的必要性。 所以人必须基于对自己才能判断,专注一个纵深领域,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且看图4,实际上人是伴随能力的上升,收入也会逐步增长,所以浅尝辄止的人很可能将一无所获,而专注自己的成长领域走到最后将获得超额收益。专注一个领域我们所熟悉的日本寿司之神小野日郎,一辈子都在专注做寿司,每天手法都在提升与精进,也终成一代大师。 所以对个人来说,一旦选择一个领域,就一个猛子扎进去,坚定不移完成自己技能的塑造,才对得起你的努力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