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课心得13——改善设计的学习方法Part1

 一个久火 2017-06-20

第三期开课已经几周了,于是抽空重启这个专题。

任何视觉创作,拆分到根儿上也就是两样事物,一是设计;二是表达。

在视觉艺术的领域中:

“设计”是为了符合某种审美标准,并且同时解决某个问题。比如:

某个针对小学生群体的游戏项目中,需要一个反派的生化怪物。

“小学生群体”是一个可以被调研的“审美标准”;

“创造一个可以被小学生接受的生化怪物”,这是在解决问题,也可以直接被看作是设计的过程。

——那么你很容易明白,即便你把这个设计做得特别酷,按《生化危机》里的标准来做可能就不太合适。

“表达”很容易理解,就是让人明白你的设计。比如:

你画的设计需要让3D设计师帮你做出来,好歹你得让人看得明白你的想法,这时,一定的表现能力(或者说“画技”吧)也就不可缺少了,所谓结构、透视、光影、色彩、质感……都属于表达范畴。

接下来我会通过几个章节来帮助大家通过自学和自我练习改善自己在上述“设计”上的水平,这是第一个部分。

 今天要谈到的,是一些关于“自学设计”和“自我练习”中存在的若干常见误区和解决办法,希望可以给各位提供一些学习思路和心理上的支持。

以下内容分为几个部分:

  1. 不存在“随便做做”的设计;

  2. 不存在“胸有成竹”的设计;

  3. 不存在“一气呵成”的设计;

  4. 不存在“江郎才尽”的设计。

咳咳,实不相瞒,这4点真的非常非常容易入坑。

1.不存在“随便做做”的设计

“可以有随便画出来的画(或图案),但不会有随便做出来的设计”。

这是由设计的定义决定的,设计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有特定的需求,才会存在特定需要被解决的问题,也才谈得上“设计”

比如,某个画家为他的某个朋友画了一幅山水画,结果那个朋友不要了,这个画家仍然可以把这幅画卖给另一个人,在这里,这幅画谈不上“解决具体问题的设计”(也许画家在画这幅画的过程中也使用了一些“设计法则”——比如构成的一些意识等等,但由于并不是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他的这个工作是算不上设计的)

与上面这个案例相反,假设你是一个室内设计师,受到委托做了一个酒店的室内设计,结果做完了之后,客户说我不要了,那么这一整套设计就全废了,它用不到另一个酒店上面——没能够解决具体问题的设计,只是一堆废纸。

这样你应该明白为何不会存在“随便做做”的设计了。

讨论这个话题,完全是由于听过太多的初学者关于“我也不知道要设计什么”这样的抱怨。

很多人由于职业上的一些需求,知道自己的设计能力存在短板,知道应该着手去“刻意练习”,可是,拿起笔就是一脑子浆糊——练设计应该从哪里开始。

当然是从“确定需求”开始。

当你进入工作之后,每一个项目落到实处的时候,都附带着别人(比如策划)给你准备好的需求,这时你只需做好“正确解读需求”的工作就好(这个我们以后会聊到)

如果是私人练习,同理,你也应该先从创造一个需求开始,否则设计无法落地,更无法判断这个设计的好坏。

你经常听到的所谓的“世界观”,其实就是帮助你创造需求的一个度量衡而已。

比如我以前画过的七宗罪系列:

这也是一个私人的练习,它的需求是我老婆出的,所以画它的过程,其实完全是一个进行设计刻意练习的过程。

通常简单的几句话就可以大体定义一个需求:

维多利亚时期,在一个晴朗的上午,侦探前往案发现场调查一个谋杀案,屋子的各位主人也正在接受警察们的盘问。

这和写作文很有异曲同工之处——时间(包括时代),地点,人物,事件,这几样说明完之后,你的思路就可以顺着展开了。

那么就可以开始设计了吗?

并不是

你可以看到上面的文字有一个问题,就是——不具象。

不具象的描述无法可视化。

因此,你还得增加一个流程——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给“具象化”。

这个流程可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

时间(时代):维多利亚时代的特征是什么?晴朗的上午?天上有云吗?还是阳光透过乌云缝隙而形成的晴朗样貌?

地点:发生谋杀案的屋子是什么样的?主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生活在这个屋子里的人可能有哪些癖好(那会导致他将房子搞成某种样子等等)?房屋是混乱的吗?有血迹吗?还是一切都很正常?

人物:维多利亚的侦探和警察是什么样的?主人的情绪如何?像是隐瞒了一些信息还是理直气壮地表示毫不知情?能体现他的情绪的动作又可能是什么样呢?

事件:被谋杀的人究竟与主人是什么关系?谁可能是凶手?凶手在现场吗?

通过上面这样的自问自答,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大体地转化成“视觉化”的事物了,通过这些视觉化的描述,即便你对这个设计的世界观不太熟悉,你也很方便在网上找到相应的参考资料,这足以支撑你完成一个设计。

所以,下次做设计练习的时候,别傻乎乎地在那莫名其妙地画机械结构了,先想想自己想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吧。

2.不存在“胸有成竹”的设计

这个时代是美好的,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让许多设计兴趣爱好者直接看到一个设计师的工作过程——然而现在进行一场“直播”简直轻而易举。

那么问题就来了,不少初学者看到一些有经验的设计师,似乎总是先在心里对自己要画的所有东西都“胜券在握”或“胸有成竹”,然后直接落笔生花——而当初学者自己开始尝试做一个设计的时候,却总是脑子无法“具体地想明白一个设计”,再表达出来——结果无限困惑和对自己的能力感到失落。

这完全是一个误解。

听好了:

所有视觉设计的“设计过程”和“表达过程”都不是可以完全分割开的。

说人话就是:你以为他们是在心里完全想明白了每一个结构,然后“画”只是把已经想明白了的东西从肚子里“掏出来”而已?

不不不,绝对不是这样的。

大多数时候,在视觉创作中,我们是需要“先看到”,然后才能判断“合不合适”或者“好不好看”的

换句话就是,你问我想明白了没,我如果不先画个几笔,让自己看到是否合适,我自己也不可能知道自己是否想明白了。

而当我有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当然画出来的东西“靠谱”的概率会更大,但绝对不意味着我在完成这个设计之前,所有的东西全在我的肚子里了。

嗯,我知道有些关于天赋的东西很唬人(你懂得,名侦探福尔摩斯就是利用这个创造吸引人的点的,真正的侦探不是那样工作和思考的),但事实就是事实,“画出来的东西”会在被你看到的同时,给你大脑某些新的刺激,这些刺激有助于使你随时调节方向从而得到一个更好的方案。

因此,别再纠结自己是否把每个结构都想明白才开始动手,当你明确了需求,查阅了相关资料之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先尝试画出来让自己看到,不然你的大脑是无法得到那些有益的刺激的。

不过,有些人迟迟不肯动手的原因是懒惰,或者是怕暴露自己的问题,那就真的很可悲了,别做这样的人。

3.不存在“一气呵成”的设计

牛逼的设计师总是可以一次性就完成一个特别棒的设计?

好好坐下喝口芒果汁吧少年,那是三流电视剧里才可能出现的剧情。

如果你对视觉设计的其他领域有过涉猎,比如建筑设计,或者工业设计——这些老牌又高大上的设计专业——你就会知道,一个真正落实的设计需要经过多少次没完没了的调整。

别忘了,进行这些没完没了的调整的,可不是一些智力有问题的白痴,全是天赋异禀和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那么,请问概念设计师怎么可能不假思索地一次性拿出一个完美方案?

更别提初学者了

设计初学者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推敲调整”的流程

很大概率可能还是懒惰,但是话得说在前头,缺乏推敲调整,你是绝对成不了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的。

我以前在做一些方案的时候,经常有意地给自己一些心理提示:

如果我对这个设计进行调整,要么它变得更好了,要么它变得更坏了——变得更好的话,当然是一个非常nice的结果,即便变得更坏了,好歹我也知道往那个方向是不对的,下次就注意避免,搞不好还可以总结点经验出来。

但是,如果我放弃“推敲调整”——我什么也得不到,这个设计就没有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它变好的可能性没有了。

在我懒得对自己的练习进行改进的时候,这段话都是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信念支撑,希望对你也有用。

呃,如果你根本就不在意一个设计是否有变得更好的可能性,恐怕就不是要考虑“是不是该投入时间去推敲调整”,而是要考虑“是不是适合从事这个工作”的问题了。

4.不存在“江郎才尽”的设计

发明和喜欢用“江郎才尽”这个词来描述他人的人,通常都是情商不太高以及比较欠打的人。

但是,很多人在潜意识中却喜欢用这个词来描述自己

比如你要设计一个坦克,嗯,你知道多画几个方案有助于筛选出最好的那个方案,于是你就画了3、5个,画到第五个的时候,你发现第二个和第五个看起来是那么像。

有审美自觉性的人通常这时会产生出一些焦虑感,画出雷同的东西总是不让人感到那么的舒服。

如果你接着画第六个时,发现自己的脑子似乎被掏空了,有些人甚至会感到焦虑,觉得自己脑子是不是不太行,为什么另外一些人可以随随便便就画出50多个看起来完全不一样的方案……

是不是天生的……拜托,先停止你的想象。

对于也经历过这个阶段的我来说,这种感觉再熟悉不过了,简单说就是“脑子没打开”——也就是“竟然没想到还能那样”。

而“竟然没想到还能那样”——要么是看得少(资料查阅不充分),要么是画得少(本身就只进行过非常少数量的尝试,之前也缺乏相应练习)

这两种原因都谈不上焦虑和自卑因素,所以没有必要把这些问题归因于自己的先天,就像同期学习的同学中,有些人完成得更好,是因为他在之前的某个时间里花了比你多的时间,做了你没做的事——你想跳过别人做过的努力是不太现实的,改善的方法就是抓紧时间补上那些应该进行的练习。

虽说确实有一些方法对打开思路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借助于3D软件或雕刻软件,进行无意义图形的尝试,活用PS中的一些图形变形和特效滤镜的功能,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随机形状获得灵感,使用已有的方案进行打散重组成新方案……等等,但所有这些具体的方法,都基于你有一个主动进行更多尝试的心。

嗯,而且,好消息是,大脑和肌肉的运作方式在这方面看起来很像,就是你尝试得越多,你就越容易打开思路,做出与众不同的方案(真的)

好,今天就聊到这儿吧,改天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