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音乐剧,道路阻且长|音乐剧|田元

 文心0007 2017-06-20

《剧院魅影》剧照

《剧院魅影》广州热演成现象级事件 音乐剧市场潜力惊人

“音乐剧之王”《剧院魅影》(《魅影》)自9月22日在广州大剧院开演以来,良好的口碑推动票房持续上涨,上座率逾9成,票房已逾4000万。该剧的热演也成为现象级事件,“魅影”的白色面具和红玫瑰四处可见,社交平台上也被“魅影”刷屏。10月25日结束在广州的巡演之后,《剧院魅影》将转战北京,据悉,北京的预售票房已超过2000万元。

《剧院魅影》的大受追捧再次搅热了业内各方人士的心房,作为一个在西方已有百年历史、在中国兴起才十年的“舶来品”,音乐剧在中国,到底怎么走?本报记者为此采访了制作人、音乐人、剧评人等多方人士,他们表示:中国音乐剧市场潜力惊人,但是前方的道路,依然又远又长。即便如此,也依然要咬着牙走下去。

原版引进之贵:

《魅影》此次巡演总引进成本8000万元  

天桥艺术中心管理公司总经理田元是《剧院魅影》的中方制作人,这个项目是她飞到国外去谈下来的。《剧院魅影》在广州成为现象级事件,田元很欣慰,但是之前,她很是着急了一把。此前传此次中国巡演的引进成本是6000万元,但田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纠正道:“不止。广州的引进成本3000多万元,而北京则高达5000万元。”

这样的巡演一过来就必须演100场左右,一百多人的剧组,不演三到五周绝对是浪费。截至10月14日,《剧院魅影》在广州的票房已有4000多万,北京的预售票房也有 2000多万。票房大卖,首先还是因为产品本身的竞争力。9月22日首演当天的下午,广州大剧院请媒体看彩排。“假面舞会”那一场,让很多见多识广的媒体人都惊艳,田元当时就判断,《剧院魅影》一定“有戏”。后来的口碑很好,对票房的走高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目前,田元正在谈引进音乐剧《悲惨世界》的相关事宜,这是麦金托什(著名戏剧制作人、导演)的“皇冠上的钻石”,“他对品质的要求会更加严格,所以引进成本也不会便宜”。

中文版制作之不易:

在中国找不到演克里斯汀的女演员  

既然原版引进成本那么高,为何不考虑做成中文版呢?作为音乐剧操盘手,田元在2011年、2012年曾先打造了《妈妈咪呀》、《猫》的中文版并且大获成功,2011年也一度被称为“中国音乐剧产业元年”。

对此,田元对本报记者表示,之前确实曾考虑将《剧院魅影》做成中文版,但终究还是因为受制于人才只能作罢,“我们连一个能胜任克里斯汀这个角色的女演员都找不到”。

这种说法在著名音乐人朱桦那里得到了佐证,朱桦曾两度和费翔演唱《歌声魅影》的同名主题曲以及剧中经典曲目《夜之乐章》。朱桦表示:“剧中,克里斯汀是个歌剧演员,声音要唱到High E,会跳芭蕾,还很会演戏,而且必须很年轻,像艾米莉·林恩这样20出头就如此出色的音乐剧演员,在中国很难找。”

田元说,我们需要的优秀的音乐剧演员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因为此次《剧院魅影》在中国巡演有B角,尤其是克里斯汀因为戏份重经常要使用B角,所以田元也很关注B角出演后的剧场反馈,但是她得到的反馈是:观众并没有对B角的表现表示不满。田元直言:“音乐剧舞台从来不培养明星,只培养品牌。”

本土原创之难:

音乐剧不是简单的话剧+音乐、舞蹈+音乐  

至于音乐剧的本土原创则更是难上加难。有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创作人、表演者、资金、演出场所的缺乏,都制约着原创音乐剧的发展。该人士笑言:“有些音乐剧的导演由话剧、戏剧导演担当,但音乐剧真的不是简单的话剧+音乐,舞蹈+音乐呀。”

对于原创音乐剧,朱桦认为既要有艺术性,又要有商业性,创作出好的作品确实不容易。

在表演方面,本次来华巡演的“魅影”的扮演者布莱德·里特尔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说:“如果你是话剧演员,你可能要更加重视台词,如果你是歌剧演员,你得更加重视歌唱。但如果你是一个音乐剧演员,则各种技能都要有兼具。舞蹈、音乐、表演是成为音乐剧演员的必修课。我已经不断学习了四五年的爵士、芭蕾,即使如此,我也不敢在大家面前表演,但我的职业对我提出了这种要求。”

田元也曾制作了一些原创的音乐剧目,比如2013年和韩国合作制作了《公主的盛宴》,在北京、上海共演了130多场。只是这样的原创作品,不能指望它一炮而红。

前景

原版、中文版、本土原创

齐头并进  

此次《剧院魅影》广州上座率超过9成,年初《音乐之声》的上座率也超过9成,而此前《妈妈咪呀!》中文版在广州的上座率是七八成,那么,是否原版经典音乐剧在广州更好卖呢?

对此,田元表示,这两者没法进行比较:“两者的策略不一样,引进《剧院魅影》是做一个项目,期限也就是四五个月,经营好这104场演出,摊薄它昂贵的成本就好。而《妈妈咪呀》、《猫》的中文版则是一个产品的概念,3年来《妈妈咪呀》在全国的24个城市进行了巡演,整体上它的票房肯定比《剧院魅影》高很多。”

从引入原版音乐剧,到制作知名音乐剧的中文版,再到原创本土音乐剧,这是中国音乐剧产业化运营的“三步走”。田元强调,这“三步走”不分先后,而是要齐头并进。人才、机制和市场,是发展音乐剧产业的重中之重。

从制作的角度讲,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培养。而更核心的问题便是市场扩容。文化产业不仅是培养演员,也要培养观众,“《妈妈咪呀》中文版点燃了国内音乐剧的火种,我们需要从制作、创意、生产上努力,终极目标是要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

在亚洲,音乐剧发展最好的是韩国,韩国的前端人才和专业公司越来越多,首尔的大学路是非常有名的文化聚集区,有153家剧场,还有很多艺术机构。这里像一个“音乐产业孵化器”,对创意、内容、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让音乐剧在韩国终于做大做强。韩国音乐剧的发展已经吸引“魅影”布莱德·里特尔将工作重心搬去韩国:“韩国很小,很容易召集大家去做同一件事情。我想在那里从事音乐剧的交流。韩国目前每年有800部音乐剧,每年都会向英国学习取经。”

业内人士看《魅影》

陈擎(广东交响乐团团长):

终于能眼见为实是件好事

《剧院魅影》很有名,已经演了29年,在商业上和艺术上都很成功。人们对《剧院魅影》的经典音乐很熟悉,经过时间的沉淀,终于能“眼见为实”,是件好事。这次的营销做得很不错,让《剧院魅影》变成一个现象级事件是很好的。至少让一些观众知道了《剧院魅影》是音乐剧而不是歌剧。

一个城市需要交响乐、歌剧、芭蕾、流行音乐……共同构成立体的文化氛围。国际大都市的文化需求,需要引领。首先要让观众很便利地接触,核心是演出质量一定要高。

朱桦(音乐人):

剧院经理室的八重唱让人印象深刻

我之前在百老汇看过,看了这次的巡演版,觉得音响设计太棒了,能清晰地听到每一个声部的声音,最原班的《剧院魅影》已经在广州大剧院呈现了。我特别喜欢这个“魅影”,虽然是“千场王者”,但他每次都“宛若初生”,没有一点的随意、放纵和倦态。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在剧院经理室的八重唱,剧中请回了首席女高音卡洛塔。八个人各有想法、各有旋律,在同一个调性里又如此和谐。这个创意实在是太天才了。另外还有舞美、灯光、转场的设计都很巧妙。比如在最初演唱《想着我》时,克里斯汀换上衣服马上就成了巨星,这样的起承转合实在太巧妙。

张晋琼(国家一级编剧、戏剧评论人):

遗憾是排练“唐璜”那一段略显拖沓

音乐固然很棒,故事情节也很抓人。从剧本编排的角度上说,我觉得唯一的遗憾是排练《唐璜的胜利》那一段时略显拖沓,戏剧张力不足,让我的情绪有点松散。

麦子杰(歌手):

美中不足的是卡洛塔还可以更夸张

现场我是第一次看,是带着膜拜的心情去看的。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卡洛塔还可以唱得更加夸张。《剧院魅影》在广州可以演40场,证明观众的水准高,也说明观众对音乐剧越来越熟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