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心理学理论依据

 昵称44572826 2017-06-21
人格的形成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出不同的分析理论,包括心理精神分析论、社会认知论、人本主义及生物学派等等。

人格心理学精神分析论

根据心理动力学(en:Psychodynamics),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en:Sigmund Freud)指出人格可分成三个层次,即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他并提出人格结构中的超我、自我、本我来解释以上三个层次。

人格心理学社会认知论

社会认知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班杜拉(en:Albert Bandura),他指出人的行为不但受个人控制,亦受环境和外在社会因素影响,即“相互决定论”。他提出个人自我效能(en:Self-efficacy)的高低会影响他适应生活及克服障碍的能力,而根据社会学习理论 (en:Social Learning Theory),个人的观察学习能力亦对性格形成和发展有所影响。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论

马斯洛(en:Abraham Maslow)为首的人本主义(en:Humanistic) 认为个人有五种天生的需求层次,而满足这些需求的行为就是从学习得来的。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

人格心理学生物学论

生物学派(Biological)认为人格的特质会透过遗传影响子女,亦关乎脑袋的生理构造,并非只受个人经验影响。心理学家艾辛克(en:Hans Eysenck) 认为人格可分为三大维度,即外向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神经过敏症倾向(Neuroritism)和精神症状倾向(Psychoticism)。

人格心理学人格特征论

人格特征 (trait) 可解作特定的人格元素,用以描述一个人的感觉、思考及表现方式。人格特征可从行为中推论出来,具有相当的统合性与持久性。从古至今,心理学家对于人格分类都有着不同的见解,而一些心理学家们就组织了一套广泛被使用的人格大五模型 (“Big Five” model)。此模型例出了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和善性(agreeableness)、严谨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