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辛温解表的代表方麻黄汤、九味羌活丸、小青龙汤后,6月15日,叶老师带我们继续探究辛温解表中的藿香正气散、香苏散、止嗽散,平散风寒代表方正柴胡饮,温热病的特点以及适用于风热感冒的辛凉解表剂中的代表方银翘散。 辛温解表(下) 藿香正气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此书是全世界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标准。由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将各地名方验方筛选后入册。其方涉及面广,且大多药性平和。 辨证:外感风寒、湿困脾胃(内伤湿滞) 功用:疏风散寒★★,化湿行气和胃★★★★ 组方与方解: 苏叶、白芷、藿香:解表 藿香、半夏、白术、茯苓、陈皮:除湿(芳香化湿、燥湿、渗湿) 茯苓、陈皮、厚朴、大腹皮:行气 桔梗、生姜、大枣、甘草:和中 表里同治,重点治里,升降兼施,祛邪扶正。 应用: 急性胃肠炎、肠伤寒、肾盂肾炎、胃肠型感冒属湿滞脾胃,外感风寒者,水土不服者。 藿香正气散相关茶饮 / 中成药 午时茶 组方:苍术、柴胡、羌活、防风、白芷、川芎、广藿香、紫苏叶、前胡、连翘、陈皮、山楂、枳实、麦芽、甘草、桔梗、六神曲、厚朴、红茶。 临床以恶寒发热、腹痛吐泻为特征症状。 保济丸 组方:广藿香、苍术、葛根、白芷、薄荷、菊花、化橘红、厚朴、蒺藜、钩藤、茯苓、薏苡仁、神曲、茶、稻芽、木香、天花粉。 临床以发热头痛、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为特征症状。 沙溪凉茶 组方:岗梅、臭屎茉莉、金钮扣、蒲桃、野颠茄。 临床以身倦骨痛、大便不爽为特征症状。 香苏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辨证: 外感风寒:恶寒身热、头痛无汗 气郁不疏:胸脘痞闷,不思饮食 舌苔薄白,脉浮 功用: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组方与方解: 苏叶:发散风寒,理气宽中 香附:行气开郁 陈皮:理气化湿 甘草:补气和中 苏叶 香附的配伍意义 香附“上行胸膈,外达皮肤,……, 得紫苏、葱白则能解散邪气。” ——李时珍 加减: 因药轻力薄,故风寒表实之重症非本方所宜。 风寒较重,加葱白、生姜、荆芥; 气郁较甚,加柴胡、厚朴、大腹皮; 湿浊较重,加藿香、厚朴、半夏; 咳嗽有痰,加苏子、桔梗、半夏。 香苏散的附方 香苏葱豉汤 出自《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香苏散 葱白(3~7根) 豆豉(30g) 清炙草 功用:发汗解表力量较香苏散为强,且苏叶又有安胎之效,故适用于妇女妊娠感冒风寒者。 加味香苏散 出自《医学心悟》 组成:香苏散 防风、秦艽、川芎、蔓荆子 功用:发汗解表、宣痹止痛之功较强,宜于表寒证较重,头身疼痛明显者。 止嗽散 出自程钟龄(清)·《医学心悟》。程钟龄(临床家、教育家)提出中医治疗的”八法“。程钟龄研制出此方后,制成3钱每份,免费分发给灾民。 辨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或有感冒史),苔薄白。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组方与方解: 紫菀 百部(君):润肺化痰,下气止咳。 白前 桔梗(臣):宣降并施,疏利肺气,化痰止咳。 荆芥(佐):辛散疏风,透邪解表 陈皮(佐):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 甘草(使):调和诸药。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加减: 表寒证重:加防风、苏叶、生姜 风热表症:加薄荷 痰黏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咽喉痒症重:加牛蒡子 日常可用止嗽散袋泡茶辅以苏叶(风寒)/ 薄荷(风热)泡水送服。 正柴胡饮 出自《景岳全书》。此方为平散风寒法的代表方。正,即中正平和。 辨证:微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功用:解表散寒。 组方:柴胡、防风、生姜、陈皮、芍药、甘草 方解: 辛凉(柴胡) 辛温(防风、生姜),药性平和,平散风寒。 平散风邪食疗方 组成:紫苏10g、薄荷10g、芦根10-30g 煎法:芦根煎水20分钟,紫苏薄荷后下。 方解:紫苏辛温,薄荷辛凉,芦根利水,清热不伤正气 辛温解表剂小结 辛温解表剂,适用于风寒表证。故辨清风寒感冒性质是使用辛温解表剂的基础,同时组方时还需把握治疗的分寸,驱邪而不伤正。 治疗分寸:遍身微微发汗即可 通用外感风寒的治疗法: 辅汗三法(连续服药、啜热粥、温覆)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