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世间“名”为何物

 汐钰文艺范 2017-06-21
  六十几年前,有个年轻人因发表一部长篇小说而轰动文坛,赢得作家桂冠,还得了一大笔稿费,可谓名利双收。日后他用稿费买了一所小院落,令许多人眼红不已。但不久就来了“运动”,年轻人遭到批判,罪名之一便是“名利”思想严重。
  其实“名利”本为二事,“名”指名声名位,实为脸面;“利”指利益利禄,事关钱袋。但名往往能带来利,利有时又能买到名,于是“名”与“利”成了难兄难弟,被斥为“名缰利锁”,让掌握了“真理”的我辈批得体无完肤。
  不过翻翻古书,发现“名”早先竟是人见人爱的“香饽饽”。孔子就公开讲:“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释为“君子痛心到死也没能扬名”。儒家提倡“入世”,一个人至死“名不称”,只能证明他无能无用,没被社会认可,这辈子岂不是白活?
  孟子也重名,说是好名之人把大国君位让给人也不皱眉头,但如果没找对人,就是白送对方一筐饭、一碗汤,也不情愿。孟子所表达的,正是儒家的名利观,即与名相比,一切都不在话下。
  不过汉代司马迁似乎是个例外。他遭罹横祸,被处宫刑,对于男子而言,这侮辱算是顶了天。可他居然选择了忍辱苟活,似乎彻底放弃了名。且慢,看他给朋友写信说:古人生时富贵、死后无名的,大有人在。唯有“倜傥非常之人”,能名扬千古。以下他列举了演《周易》的文王、作《春秋》的孔子、赋《离骚》的屈原、撰《国语》的左丘明……原来,他要的不是当世微名,而是“垂空文以自见”,借他那部前无古人的史书巨著,来传自己的万世之名。
  统治者也懂这个道理。北齐实际创建者高欢虽然出身“索虏”,却是个明白人。他对史官魏收说:我后世的名声,就掌握在你手里,别以为我不知道。他随后为魏收加官晋爵,实则等同于行贿。可见拥有世间一切的统治者,也仍在乎身后之名。
  不过名这个东西又很容易造假。东汉时有人推举一位闻名遐迩的孝子做官,说他在墓道里为父母守丧,一呆就是二十多年。可是一调查却露了底:原来“孝子”在墓道中风流快活,还生了五个儿子!结果官儿没当成,“孝子”反因“欺世盗名”而锒铛入狱。
  到后来,更有一些士子名流大彻大悟,说:名有啥用?身后万世名,不如眼前一杯酒。于是产生了“逃名”一派。不过据鲁迅分析:逃名实为爱名,“逃的是这一团糟的名,不愿意酱在那里面”。
  说到底,“名”其实是大人先生们的事,压根儿跟咱们百姓没啥关系。咱这打工的、种田的,也包括教书匠,名声不出里巷。但恰恰反而是这些人,又最重名声。孩子偷拿了水果摊的沙果,非要揪着孩子给人家送回去,说不能让邻居戳咱脊梁骨。
  让人搞不懂的是,有那么一些官员,名字常能见报,言行足以入史,反不知爱惜羽毛。岂止不爱惜,他们贪污腐化,豪宅连云,钞票成吨。以为自己印在腰,笔在手,“名”这东西还不是由我说了算?人不云乎:历史也不过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这样的人大概很少读书,不知清人顾炎武早就说过:当大臣的若不顾廉耻,“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顾炎武由此得出结论:“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这已不是贪腐官员本人要不要脸的问题,他们的言行严重败坏了国家之“名”,令我们整个民族蒙羞。
  至于历史这位“小姑娘”,也是蛮倔强的,岂容随意“打扮”。君不见,在反腐“铜网阵”中,老虎苍蝇应声落马时,他们为“小姑娘”预备的粉盒奁镜还没来得及打开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