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新型多位一体结构的平头塔机

 GXF360 2017-06-22
一种新型多位一体结构的平头塔机

一种新型多位一体结构的平头塔机

尹义民1,姜 渭1,黄杰鹏2,刘杰海1,周小玲1

(1.广西建工集团建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南宁 530029;2.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介绍了一种新型多位一体结构的平头塔机,该结构将起升机构、变幅机构、回转机构、变幅小车、吊钩总成、电控系统、驾驶室、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安装在回转上支承架上,其与回转支承、回转下支承架集成一体化制造安装,有效解决了传统塔机维修困难,存放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以及现场拆装工艺繁琐的问题。

[关键词]平头塔机;多位一体;结构

平头塔机是水平臂架式塔机的一种。传统的平头塔机起升机构安装在平衡臂上,变幅机构安装在起重臂上,回转机构安装在回转上支承架上。三大机构分开放置,电控系统与起升机构、变幅机构、回转机构及各安全装置的距离较远(如图1所示)。传统塔机运输时,回转支承总成(含回转上支承架、回转支承和回转下支承架)、起升机构、变幅机构、变幅小车、吊钩总成、驾驶室、电控系统均为零散部件,拆装时,每一个部件均需要借助吊车或其他辅助机械吊装拆装。因此,传统塔机存在维修困难,运输成本高,存放管理混乱,现场拆装危险性大,工艺繁琐,效率低,安装精度难以控制等技术难题。

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多位一体结构的平头塔机,有效解决了传统塔机上述问题。

图1 传统塔机机构和系统安装位置

1 多位一体结构设计方案

多位一体结构的设计方案如图2所示。该方案将起升机构、变幅机构、回转机构、变幅小车、吊钩总成、电控系统、驾驶室、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安装在回转上支承架上,然后再与回转支承和回转支承架集成一体化制作安装。

塔机所采用的二余度数字联动控制台,运输状态放在电控系统箱中,立塔时安装到驾驶室的安装轨道上即可。

在多位一体结构中,回转上支承架的设计是关键。其钢结构零件组成如图3所示:回转上支承架的架体由钢板拼焊而成,上弦杆通过腹杆支撑在架体上方,吊耳焊接在上弦杆上面,臂架连接板焊接在上弦杆端部,变幅机构安装座

图2 多位一体结构组成

图3 多位一体的回转上支承架结构组成

[通讯地址] 尹义民,广西省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蒲灵路2号在下弦杆二之间,定位销紧固在下弦杆二端部,挡板焊接在下弦杆二上面,下弦杆二紧固在架体的起重臂方向,下弦杆一紧固在架体的平衡臂方向,回转机构连接板焊接在架体上面,平衡臂连接板焊接在下弦杆一端部,起升机构连接板安装在下弦杆一之间,驾驶室连接板焊接在架体边上,平衡臂拉杆连接板安装在上弦杆的平衡臂方向,平台紧固在架体边上。

回转上支承架上安装多个部件,包括起升机构、变幅机构、回转机构、起重量限制器、力矩限制器、电控系统。变幅小车挂在下弦杆二上面,并紧靠挡板固定。吊钩总成穿好钢丝绳悬挂在变幅小车下面,运输时挂在臂架连接板上。

2 多位一体结构平头塔机特点

多位一体结构平头塔机在产品出厂时已经完成了三大机构、电气、安全装置(包括力矩限制器、起重量限制器以及高度、幅度和回转等限位装置)的安装工作,且机构、安全装置与电控系统间电线已连接好,只需接通主电源各机构即可运行;同时起升钢丝绳与吊钩已穿绕连接好,塔机的核心部件组成了一个集成化的总成。

多位一体结构平头塔机现场安装吊装次数少,安装工作简单,安装顺序为:塔身→多位一体结构→平衡臂→部分平衡重→臂架→剩余平衡重→连接主电缆→连接变幅钢丝绳及起升钢丝绳→立塔结束。

多位一体结构平头塔机具有以下优点:

(1) 核心部件可流水线生产作业,保障了加工精度和装配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

(2) 多位一体结构紧凑,除去安装驾驶室,其余部分长、宽、高分别控制在5m、2.2m、2.6m范围内,整体重量控制在5.7t内,可整体运输,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3) 产品运输到工地后,将驾驶室吊到回转上支承架侧面安装,将联动台从电器柜移到驾驶室内安装,从而可实现一次性吊装,安装更便捷、更安全;

(4) 多位一体结构占地少,约为2.2m×5m,维修和存储方便,可在全国各地成立打造多位一体结构平头塔机的4S店,在4S店内实现对其核心部分进行维修、保养和存储等售后服务。

3 结论

本文设计的多位一体结构平头塔机,该结构可以整体存放,整体吊装,减少了散装部件、拆装时间及吊装次数,有效解决了传统塔机维修困难,存放管理混乱,运输成本高,现场拆装工艺繁琐,风险大,效率低,安装精度难以控制的技术难题。产品已投放市场,用户反馈良好。

[参考文献]

[1] 黄轶逸. 平头塔式起重机概述[J]. 建筑机械, 2001, 9.

[2] 潘锋, 袁海清. 塔式起重机存在的问题[J].工程机械与维修, 2007, 2.

[3] 刘佩衡, 国外塔式起重机的发展与前景[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977, 4.

[中图分类号]TH2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554X(2017)05-0032-02

DOI:10.14189/j.cnki.cm1981.2017.05.029

[收稿日期] 2017-03-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