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原则研究——沈阳市浑南新城地下空间规划

 GXF360 2017-06-22
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原则研究——沈阳市浑南新城地下空间规划

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原则研究
——沈阳市浑南新城地下空间规划

Underground Space Planning in Urban Main Areas——Taking Hunnan New Town as an Example

文/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陈研新沈阳城市建设学院 于业龙 鲍雪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用地日益紧张使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结合沈阳市浑南新城地下空间规划,研究集约高效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措施,并为解决土地紧张、维持和改善地面人居环境、保持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出建议。

1 我国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现阶段,我国各大城市地上空间利用更强调集约,城市重点区域凭借良好的区位和完善的周边环境,已成为建设热点区域,但对于其地下空间的开发则相对粗放。起初,地下空间功能主要以人防为主,约占地下建筑总面积一半以上。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对地下空间价值的逐步重视,国内部分经济发达城市在城市重点区域先后建成一些大型地下空间,其利用功能也逐渐呈现多样化。目前,我国地下空间规划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

1)地铁综合型 为集合商业、娱乐、地铁换乘等多功能的换乘枢纽,有机连接地面广场、汽车站等。

2)城市中心综合型 在城市中心繁华地带,建立集商业、文化娱乐、停车场于一身的综合体,并逐渐向地下延伸。

3)独立地下商城和车库-商场型 在客运站等先决条件较好的位置建造便于游客和市民购物的地下商场。

4)地下过街通道-商场型 在市区重要交通的交叉口处修建过街地下通道并兼具娱乐和商业功能,用以缓解人车交通矛盾。

5)改建型 二次利用已建成的地下建筑、人防工程,改建后用作娱乐、商店、自行车库、仓库等。

6)地下室利用型 一般高层建筑的箱形基础具有较强的稳固性,为建造多层地下室提供了条件,在其中设置车库、仓库和设备用房。

近年来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主要存在以下现状问题。

1)地下空间建设项目不成系统,彼此分离独立。

2)地下空间开发多以商业为主,而对公共通道、安全疏散、停车配建等缺乏布置。

3)规划理念落后,缺乏综合科学与中观层面的控制环节。

4)认识水平不足,缺乏对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意识。

5)在市政层面仍然缺少对综合管廊规划的统筹考虑。

2 沈阳浑南新城规划

2.1 用地情况

浑南新城建设于沈阳市南部主城中心,位于沈阳市城市南北中央轴线上,是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商务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商业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域。浑南新城规划范围为北至城市三环高速公路,东至机场高速公路,西至哈大高速铁路西侧规划路,南至航高基地,面积约57km2

2.2 规划结构

1)空间结构规划依托“十字形”结构,建设五大功能区,配套高品质居住社区(见图1)。南北形成功能轴,建设行政中心、文化中心、中心公园、市民广场、科技中心;东西形成生态景观轴,建设沈阳南站综合枢纽、全运村及莫子山公园。

2)道路交通规划以南北、东西2条都市轴为核心,创造出“五横四纵”的新城路网骨架系统;在主要道路节点预留立交用地(见图2)。

在轨道交通网络系统方面,以与老城区实现交通一体化为目的,充分发挥枢纽和机场作用,并支持重点地区建设,以引导土地开发和促进低碳出行。规划结合用地优化浑南新城轨道交通线网,将地铁2号线向南延伸,使其从新城中心经过。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包含三大重点片区:①枢纽商务区,枢纽、地下集中商业;②新城中心区,商务配套、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③休闲运动区,生活服务配套及文化展览。

在地下空间规划结构上,采用“一轴一带”的方式:南北综合发展带,东西横向发展轴;四大交通系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机动车系统、地下公共空间与人行系统、地下市政系统。在空间竖向布局上分3个层次:浅层空间(0~10m)用于地下人行通道、交通集散、商业、停车、市政管廊等功能;次浅层空间(10~30m)用于安排设备、停车、地铁区间隧道、站台、地下道路等功能;深层空间(30m以上)用于地铁区间、地下隧道、地下物流等。

图1 浑南新城规划结构示意

图2 浑南新城骨架路网

2.3 分区特点

在整个规划项目中,主要有2个重点区域,即中心区地下城和枢纽商务区地下综合体。

1)中心区地下城 整个中心区布置了地下环路和内部车库连接辅道,结合地下环路设置综合管廊,并依托轨道交通开发地下空间。商务中心部分主要依托轨道交通适度开发地下配套商业,串连周边地块,并在绿地下开发地下公共停车库;行政中心、市民广场区域依托轨道交通联系周边地块,主要以配套停车服务为主;依托商业中心和轨道交通站点构建地下商业系统和公共活动空间,并配套公共停车。整个区域建筑布局是在东西两侧布置商业街与生态谷相结合的地下公共设施,而在中部设置连通两侧商业街的商业通道与特色餐饮(见图3)。

市民广场南侧地下空间1层设置城市美术展览馆,东西两侧设置休息厅、纪念品销售区和休闲区,外侧开辟生态护坡绿地引入城市自然环境,将地下空间地上化;市民广场地下1层设置城市美术作品交易中心、中部设置临时展廊及下沉步行街道,将过于宽阔的用地自中部分割并引入自然光线,有利于地下空间采光通风,使地下空间景观宜人,又闹中取静。地下车库位于地下2层,地下车库分散设置,方便到达(见图4)。

2)枢纽商务区地下综合体 分为东广场和西广场。西广场地面面积约76900m2,地下结合出站通道,综合布置人行、停车、出租车空间,适当设置配套商业空间,满足旅客购物需求,地下开发总面积约36000m2。东广场地面面积约117400m2,地下结合出站通道,综合布置人行、停车、出租车、公交车空间,形成综合性地下空间,地下开发总面积约48000m2。充分考虑地下空间与未来周边开发地块的结合,预留连接便捷舒适的连接通道和转换空间,沈阳南站综合枢纽设计如图5所示。

3 地下空间规划原则

住建部颁布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第3条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贯彻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合理利用、依法管理的原则,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考虑防火和人民防控等需要。”

地下空间设计应坚持“安全空间、舒适空间、绿色空间、效益空间”的设计理念,安全是前提,舒适是手段,绿色是要求,效益是目的,在满足这4项的前提下才能设计出满足城市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地下城市空间。所以“人性化”原则绝对不可少,人是地下公共空间活动的主体,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充分考虑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感受,进行人性化设计,进而创造出舒适、便捷、安全、美观的地下公共空间。

图3 中心区规划

图4 市民广场南侧地下空间平面

图5 沈阳南站综合枢纽效果

3.1 功能设计原则

地下空间设计复杂,集合多种功能于一体,功能布局好坏直接影响项目成败。地下空间多分为2层或2层以上,在确定建设规模和建设范围后,首先要进行竖向功能布局,竖向功能布局遵从先上后下、先公后私、先人后物的原则。

1)先上后下,即优先使用浅层空间。浅层空间在使用便捷性、投资经济性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此外,地下空间越接近地面,受影响因素越多,设计上也要首先考虑处理好浅层空间与地面的关系。

2)先公后私,即公共服务至上的原则。一般公共服务设施客流量较大,需布置在上层空间,如公交站、商业服务等设施;为私人服务的设施,如小汽车停车场等宜布置在下层空间;市政设施与民生设施发生冲突时,市政设施优先;不同市政设施产生矛盾时,根据避让的难易程度决定优先权。

3)先人后物,即以人为本。在功能布局上,优先将以人使用为主的空间设置在上层,以物使用为主的空间设置在下层,如人、车产生矛盾时,行人空间优先。

3.2 布局设计方法

城市地下特殊空间使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具有特殊之处,特别体现在空间的构成要素和平面布局上。构成要素有点状和线状两种形式。点状空间是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功能最为灵活的要素,点状地下公共空间一般分布于城市中心、站前广场、集会广场、大型公共建筑等处;线状空间是点状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或连接,线状分布的地下公共空间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将地下分散空间连接成系统,提高整体开放效益。平面布局是由点状、线状地下公共空间相互连通,形成面状地下空间,是城市地下空间平面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通常分为辐射状、脊状和网络状。

不论布局如何设计,复杂的地下空间在平面上的功能布局首先要确定主要功能区,然后在充分考虑人流、车流交通组织顺畅及运营管理方便的基础上进行布置。

4 结语

“21世纪是地下空间的世纪”,由于城市高速发展,“城市建设向地下索取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地下空间的利用是城市文化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发展其城市功能比例将逐渐提高。现代商业追逐利益的同时注重城市面貌,地下空间的利用不只是城市商业功能的简单集中组合,而是需要地上地下融为一体,把握所有空间关系。成功的城市地下空间应是能吸引人、使人愿意逗留的空间。城市地下空间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借鉴环境设计的各种手法,创造人性化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鹤鹏.轨道交通沿线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以沈阳地铁沿线地下空间发展为例[J].城市住宅,2016(9):76-80.

[2] 陆元晶,张文珺,王正鹏.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若干问题探讨——以常州市为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S1):1105-1110.

[3] 刘维,赵光,郑兆唯.优化地下空间布局 打造多元城市结构——以天津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为例[J].城市,2013(3):19-22.

[4] 束昱,柳昆,张美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理论研究与编制实践[J].规划师,2007(10):5-8.

[5] 柴家远.大型复杂地下空间总体设计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2012(7):77-81.

[6] 于一丁,黄宁,万昆.城市重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方法探讨——以武汉市航空路武展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9(5):83-89.

[7] 付玲玲.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8] 胡斌,向鑫,吕元,等.城市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的实践认知——北京通州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研究回顾[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4):642-648.

[9] 王晓鹏.步行街型地下公共空间的规划和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0(25):29-30.

陈研新,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总监,高级工程师

于业龙,沈阳城市建设学院讲师

鲍雪婷,沈阳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