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 帖】《大盂鼎》是金文临摹的较好范本(下) ■邵佩英

 白鹭吟 2017-06-23




《大盂鼎》是金文临摹的较好范本(下)


■邵佩英


  二、字法。《大盂鼎》字法结构多样,字形修长。笔画多与笔画少的字形形成鲜明对比。篆书自甲骨文、金文直至小篆,多为对称形体。即使不对称,局部也有对称成分。笔画少的字,相对写得小些,笔画粗些;笔画多的字,相对写得大些,笔画细些。如“才”“古”“土”“田”“曰”写得就小(图1);而“嗣”“德”等字就大些,尤其是“召”最大(图2)。《大盂鼎》铭文中还有不少“合体字”(两个字上下连写,形成一个字形结构),如“一人”“六百”“五十”等(图3)。这些字,书写时,按照独立的一个字来对待即可。需要说明的是,金文字形笔顺问题很有意思。过去教科书上,基本按照小篆的形体笔顺写金文。但是通过实践,我觉得,金文字法的笔顺与小篆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比如“玟”“敏”等字(图4),通常是先左后右,在这里,就应该先右后左。最难写的是“召”字,字形最大,笔画最多。我的经验是自上而下,先中间后两边。先“召”,后依次为两个“爪”,写完“酉”转而写“干”,然后是一个圆弧,再加斜笔,最后写“艹”。

图1


  三、章法。《大盂鼎》因排列整齐,字形又大小不一,所以,临摹此铭文可以不按照原文排列顺序。清代至民国时期很多书法家特别是文字学家书写金文非常严谨规范。多数以整齐方格一字一格地书写。当代书法家约束力小,通常取纵式排列。有些名家更是打破陈规旧范,不仅横不成行,纵不成列,而且择字选形,不成文句。站在书法美学的立场而不是文学立场或者是学术立场进行临摹与创作。

图2


  四、一点建议:《大盂鼎》是学习金文很好的范本之一,单纯以此鼎铭文为临摹对象显然很受局限。建议学书者,学习《大盂鼎》的同时,可以参考一下殷商晚期的青铜器铭文,从中能够找出一些承前启后的联系。还可以研究一下不同时期西周金文的特征。比如,临摹西周中晚期的《大克鼎》《小克鼎》,可以观照一下《克钟》等由“克”所铸造的青铜器铭文,这对于系统学习金文书法风格具有一定的意义。

图3


  金文书法的临摹需要文字学功底,希望有志于这方面的同道可以在文字学上花些工夫,能够事半功倍。

图4



微商城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