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卫周瑜为帐前护军校尉,除了丁奉还有徐盛。他们跟随周瑜、孙权、吕蒙和陆逊,在几场著名的大战中迅速成长,但是明显徐盛的仕途上升比丁奉快,在丁奉还是甘宁等部将时,徐盛已经作为吴国东侧边防的大将,独挡一面了。 所以演义中徐盛与丁奉的珠联璧合,实际上是不符合史实的,他们并肩作战的机会不可能很多,而且成长速度不一样,导致两个人支撑的时代也不相同。丁奉属于后期的顶梁柱,孙皓时达到人生巅峰,徐盛算是东吴中期到后期的过渡阶段时的中流砥柱。 徐盛与丁奉同为周瑜护军校尉 他们两人作战都以英勇著称。然而徐盛更偏向于帅才,等够迅速独立,而且他的作战方式往往能根据对方的行动准确预测其意图,然后提前做好相应对策,或者临场应变,在别人还未反应过来之前作出预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攻击,关键时刻扭转战局。 这种先知先觉的作战模式最有体现的便是“疑城退曹丕”:公元224年,曹丕企图渡过长江,率领大军南征。徐盛提前在建业周边筑起围栏,制造篱笆,建筑战楼,准备战船。起初很多人都不理解,直到曹丕到达,看到此番景象认为进攻处于被动,心中惊疑之际便引军退却。 徐盛,字文向 这时候别人才反应过来徐盛的疑城之计,高明有效!徐盛战略部署习惯于走在别人前面,这不仅体现在防御边防的预判,还往往在战役中体现。徐盛临场应变能力很强,遇到突发事件总是最先作出有效的军事行动,以至于常常在危急时刻改变战况。 如果说西陵之战是陆抗的独角戏,那么徐盛的独角戏便是濡须之战。公元217年,徐盛跟随孙权一同抵御曹操大军于濡须口。就在作战之际突然江面上狂风大作,吴军的战船无意被吹到了敌军岸边,此番变数大家都不敢出战,进退两难。 孙权提拨徐盛 就在这极其危险的处境下,危机公关当属徐盛,他大胆率领军队顺势上岸杀敌,敌军反而被他杀退了。直至风停后,才率军返回,这些临场应急,英勇御敌为孙权撑住了好几次场面,孙权带兵往往庆幸有他跟随,否则在进攻合肥那次估计孙权就挂了。 而后又在公元222年,徐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抵御曹休大军于洞口,吴军伤亡惨重之时徐盛聚集残兵,以少御多。所以他在孙权时期就已经得以重用,先后升任建武将军、安东将军……战功累累,不知不觉就成了东吴的军事核心、中流砥柱了。 黄祖与孙权终有一战 徐盛仕途生涯的成功恐怕还与前期担任柴桑县令时抵御黄祖的入侵有关。黄祖是荆州刘表的部将,曾与孙坚打过,应该是与孙坚的死有莫大关系,而后又驻兵江夏抵御东吴西进。所以孙权对于黄祖有国恨家仇的味道。 孙权上位便任命徐盛率军五百人守柴桑,抵御黄祖。而徐盛不辱使命,用不到两百的兵力杀伤了黄射(黄祖的儿子)部队千余人抵御住他们的进攻,并反攻打得他们不敢再轻易进犯。这在孙权看来很解恨也很欣慰,于是不断培养、提拔徐盛。 徐盛擅于以少胜多,破军于危 事实证明,徐盛能攻能守,智勇双全,临场应变能力强,的确是一流的帅才。经常在战役中扭转战局,擅于处理突发事件,往往反守为攻、以少御多。虽一开始只是因战乱而客居东吴,后来却是东吴不可或缺的名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