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香姜红糖散 【来源】张志远,《中国中医药报》 【组成】广木香50克,干姜350克,红糖120克。 【用法】先把木香、干姜研为粉末,然后和红糖调在一起、混合均匀,备用。此为1疗程之量,每次服10克,白水送下,3小时服1次,日服4次。连服13日。如嫌辣味过浓,可改为每次5克,1个半小时1次,日服8次。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止痛。 【方解】此方系治疗“痛泻”之验方,由干姜丸化裁而出,包括两种药物一味食物。方中广木香辛苦性温、能醒脾行气、散寒止痛;干姜大热暖中助阳、可煦化沉积的寒邪;红糖甘温而补,先君在世时尝谓其有小建中汤的作用。组织方义是遵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共奏驱寒健脾、温肠止泻之功。以中、下二焦素有伏寒为适应对象,凡舌苔白滑、脉搏沉迟、面带黧色、腹痛便泻、粪不成形者,即可服用。本方具有三个特点,即:一是有效、药味少、花钱不多、易于调配,符合验、便、廉的要求;二是无副作用,在内服过程中,并不影响饮食,具有健胃的功能;三是有利旅行携带。 【主治】脾阳虚弱、腹中隐隐作痛、每日泻下3~5次,呈半水样便、久而不止、服附子理中丸或痛泻要方巩固不住者。 【加减】本方十分平安,无任何毒性,一般不予增减,可根据病情需要加入随症药。如食欲不振,用砂仁5~9克;气虚无力,用人参3~8克(冲);大气下陷,用炙黄芪15~21克;阳虚较重,用熟附子9~15克;心悸不宁,用桂枝7~12克,茯苓9~12克,炙甘草10~18克;小便短少,用泽泻8~10克,猪苓9~15克;精神易惹,怒则腹痛,用炒白芍12~20克。每日以水煎汤,分4~8次送服此散。 【疗效】临床应用本方治疗宿寒久泻之症,已历验多年,虽无大量病例统计数字,但功力甚好,大都一料便能收效,最多两个疗程即可完全治愈,效佳。 【来源】邵章祥,《四川中医》(6)1987年 【组成】黄连、甘草各3克,乌梅、白芍各15克,泡参、茯苓、粉葛各12克,山药25克,黄芩、槟榔各10克,山楂12克,麦芽30克,炮姜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调肝理脾、扶土抑木、升阳益胃、导滞和中。 【方解】慢性泄泻,其病变虽责之脾、肝、肾,而临床上以土虚木乘、肝脾失调所致者为常见。故方中以黄连、乌梅、白芍酸甘化阴,以养肝木之体、顺其曲直之性;泡参、山药、茯苓甘淡实脾、助其生化之源;黄芩清胃肠郁滞之湿热;粉葛升脾胃下陷之清阳;麦芽疏肝运脾;山楂、槟榔行瘀导滞;炮姜、甘草辛甘化阳、温煦脾胃;白芍、甘草苦甘化阴、调肝和脾;黄连、炮姜辛开苦降,疏导胃肠。本方疏补兼施、寒热互用、刚柔相济、燮理阴阳,使肝气条达、脾气冲和、阳舒阴布、五化宣平。 【主治】慢性泄泻。 【疗效】临床屡用,疗效甚佳。 【来源】彭海棠,《陕西中医》(2)1987年 【组成】广木香、白术、乌梅、干姜各10克,苦参9克,白芷、生黄芪各15克,石榴皮20克,陈皮6克,甘草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养脾胃、导湿止泻。 【方解】慢性结肠炎,由于日久难愈,由脾虚湿胜,而致气血双亏,后期而影响肝肾,形成肝肾亏虚之象,故方用白芷入阳明而祛风燥湿,对泄泻颇有效验。《本草汇言》指出:“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泄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本草述钩元》亦指出:“白芷具春生发陈之气,应于夏气而藩秀,……故一切阴蚀之邪干于阳明者,皆能除之。”说明白芷对阳阴肠胃之邪有治疗作用。《本草正义》更明确指出白芷治疗久泻有良效。谓:“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配苦参之苦寒、导热除湿;又以木香行气;黄芪、白术、陈皮、干姜、甘草益气健脾和胃,白芍、乌梅、石榴皮酸敛止泻。诸药协同,共奏健养脾胃、导湿止泻之功。故临床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慢性结肠炎(泄泻)。 【加减】腹痛明显,加延胡、川楝子;泄泻较重者,加赤石脂、五味子;腹胀明显,加枳壳、川朴;偏于湿热者,去干姜、黄芪,加黄连、秦皮;脾虚者,加党参、怀山药;肾阳虚弱者,加附片、补骨脂;夹瘀血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疗效】治疗64例,服药15~30天者26例;30~60天者20例,60~90天者18例。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一年以内未见复发者)12例(占17%);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正常、半年以内未复发)32例(占52%);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基本正常)14例(占22%),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1%。 【来源】田继胜,《山东中医杂志》(4)1983年 【组成】黄芪30克,白术20克(土炒),菟丝子30克,柴胡10克,白芨12克,三七粉3克(吞服),广木香12克(面煨),白矾1.5克(吞服),乌贼骨30克,赤石脂24克(一半入汤剂、一半研粉吞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 【方解】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或感受外邪损伤脾胃、酿生湿热、湿热蕴结大肠、腑气不利、气血凝滞、壅而作脓,或久病不愈、脾病及肾,脾肾两虚而致。正如张景岳所说:“泄泻不愈,必自太阳转人少阴。”又肺与大肠相表里,故重用黄芪补益肺气,且又有排脓生肌之功;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故用土炒白术健脾燥湿。《济生方》云:“补脾不如补肾,肾气若壮,丹田火经上蒸脾土,脾土温和,中焦自治。”故用菟丝子平补肾元;白芨生肌止痛;三七主治下血、木香主治泄泻痢疾;柴胡升清;白矾治痰饮、泄利,取其收而燥湿之功。因本病肠黏膜有轻重不等损伤,故用乌贼骨收敛止血;赤石脂善能涩肠固脱、且对肠道内异常的发酵产物和炎症渗出物有吸附作用,对发炎的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用一半研粉口服比纯入煎剂效果更佳。诸药相伍为用,共奏健脾补肾、益气固脱、敛溃愈疡之功。 【主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加减】治疗中,本病辨证分为偏热、偏寒两大类型。偏热型加炒黄芩、地榆炭、黄柏炭;偏寒型,加补骨脂、肉豆蔻(去油)、五味子。 【疗效】治疗30例,治疗1~3疗程(3周为1疗程),平均2疗程。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乙肠镜检查黏膜病变恢复正常或遗留疤痕、随防1年不复发)15例(占50%);基本缓解(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乙肠镜及钡灌肠时病变仅轻度炎症性改变)7例(占23.3%);部分缓解(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乙肠镜及钡灌肠病变程度有所减轻)5例(占16.7%);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附记】临证运用,剂量一定要适当,量少或量多都不适宜。又本病病势缠绵难愈,应该向患者说明本病特点、树立信心,坚持服药。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辛辣、生冷、油腻等食物。 |
|
来自: iippss > 《秘方/验方/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