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的根本使命

 心明斋 2017-06-24

生命的根本使命是什么?这应该算得上是很多人都思考过的问题,和“活着是为了什么”大致是一个意思。这问题的答案也许是非常多的,比如许三多认为活着就是为了做有意义的事,有的人说活着是活好等死,也有的说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也有的说是享受等等。答案可能几箩筐,估计讨论到最后一般都只能用见仁见智来搁置争议。仔细想,发现以上答案都有一个问题,就是偏于一面,或者强调个人欲望,或者强调社会需求。其实,这问题既不能从个人欲望去探究,也不能从宗教、学术、文化等社会角度去看,应直接从生命体普遍的行为特征去透视才能得解。

从所有有神经官能的生物在面对死亡、受伤、不舒服、开心事时的本能反应可知,生命的本能使命是使生命本身能尽可能舒服地存续着。

为了让生命能舒服地存续,每个生物都本能地既具有寻求安全、追求舒服、回避威胁、应对攻击的意识、潜能、本能,又具有通过繁殖新个体的形式在另一途径上使生命得到存续的天赋和本能。以上本能是每个有神经的生物共有的、最强烈的生命力量。可见,珍惜生命、追求舒适这是个体生命天然的诉求,无可厚非。所以说,每个生命都具有为了自身的存续去努力获取相关利益的天然权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则更是如此,若人不珍惜和善用此权利,反而是糟践使命,不负责任。

不过,个人若是为了自身存续而伤及其他个体,则自身也通常会受到回击,反而妨碍自身的存续。为了解决个体自身追求和他人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社会便衍生出了道德、法度、秩序、义礼等指导、规范、约束、制裁个体和他人和谐相处的文化与规则类的东西,我们通常称为人伦。虽然我们的文化将人伦方面的某些东西宣扬得非常神圣,其实,归根结底看,人伦是为了生命的存续这一目的服务的。包括一切宗教,本质上都是为了生命如何舒服友好地存续下去,尽管服务的人群或对象不同,尽管信仰者如何去利用这些宗教也有差异。

可见,人活在世上,终其一生其实是如何调和本能与人伦,让生命舒服友好地存续下去。

为了进一步阐述这问题,以下用人们非常强烈的两种感情——爱和奉献——来进一步谈。

在明白了生命的存续是本能和最基础的使命后,就发现所以的爱在绕了一个圈后最终还是回到爱自己上来。男女之爱如此,父母兄弟之爱亦然,对社会和他人的爱同样概莫能外。只是,不同的爱从个体内心生出时其出发根据有所差别而已。对父母、子女、夫妻的爱是既出于本能又顺从人伦,其余的爱主要归属义、礼、法、德等人伦范畴。而同情、善良等爱的情感则在人伦的基础上含有推己及人的自我延展情结。以上这些感情最终都能统一到生命存续这一根本使命来。因为,个体在给予外界爱时,不仅减少了可能对生命存续构成制约的与外界的摩擦与冲突,甚至还可以得到外界相应的回报而获得了更多让生命存续的权益。一去一来后,回报还是在自己。只是,爱的付出若牺牲了过多的本能而在心灵里升起痛苦的话,则会适得其反罢了。

奉献要数牺牲自己生命为最大。即使如此,像烈士的舍身成仁这种牺牲仍是在本能与人伦间选择后为了生命存续这一根本使命在服务。这看似和维护生命存续是矛盾的,其实不然。为什么这么说?其一,出现种族危机的时候,族群的激昂情绪会弱化个体生命存续的意识,反过来会燃起种族存续大于个体存续的意识,也就是说,在个体心理发生了群体生命存续使命取代个人存续使命的变化。二,在群体面临比个体的牺牲要严重得多的处境面前,角色恰好处于牺牲位置上的个体若贪生怕死或出卖群体,将会受群体抛弃和处治,迫于这方面的压力,个体业别无选择。所以说,即使是烈士舍身成仁,爱的依然是自己,不过是在加入了人伦因素的放大化的自己,依然为的是生命的存续这一根本使命。

知道了为了生命舒服友好地存续是个体生命的基本使命和责任后,就容易理解社会万象了。一切个人的行为都不过是围绕这目的产生的现象而已,虽然有些现象恰好是起相反作用毁灭生命的。

社会上确实存在种种让个体生命不舒服的现象,甚至是刚才前边提到的毁灭生命的现象。因此,我们总觉得社会没那么美好。其实,若抛开天灾,这些现象归结到底的原因是本能和人伦没有调和好,以至于生命没法舒服友好地延续,进而产生破坏力,由此波及他人。由于人伦需要个体去学习和经历、体验,又由于人存在认知接受能力的不足,更由于个体生命存在新老更替规律,因此,要让社会成为完全顺心的天宫般的祥和是不可能的。但是,让生命舒服友好地存续这一根本使命是不会改变的,同时,这使命会让社会不断去改进和调和种种不利现象,推动社会在矛盾和统一里前进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