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帖欣赏组诗(一百四十四) 苏轼《黄州寒食帖》①赏赋 沉浮宦海度时艰, 谪贬黄州叹盛年②。 寒食几度抒心迹, 劲笔挥悬就妙篇③。 山谷题跋书赞语, 连珠合璧叹甲观④。 诗情画意融书境, 意造无端信手拈⑤。 【注释】 ①《黄州寒食帖》又称《寒食帖》,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苏轼自书五言诗二首,共十七行,207字。刻入《戏鸿堂法帖》、《三希堂法帖》,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诗中写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②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外放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朝廷就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将其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贬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官阶)检校水部员外郎。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劫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抒发人生的感慨。每逢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贴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③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品其诗,苍劲沉郁,饱含着生活凄苦,心境悲凉的感伤,富有强烈的感染力;论其书,笔酣墨饱,神充气足,恣肆跌宕,飞扬飘洒。 ④诗稿诞生后,几经周转,传到了河南永安县令张浩之手。由于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七月,张浩携诗稿到四川眉州青神县谒见黄庭坚。黄庭坚一见诗稿,十分倾倒,又思及当时远谪海南的师友,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被谪贬在惠州的苏轼责授琼州别驾。激动之情难以自禁,于是欣然命笔,题跋于诗稿曰:“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论语精当,书法妙绝,气酣而笔健,叹为观止,与苏诗苏字并列可谓珠联璧合。历代鉴赏家均对《寒食帖》推崇备至,称道这是一篇旷世神品。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则在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 ⑤《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抒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洋溢着起伏的情绪。元朝鲜于枢把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他巧妙地将诗情、画意、书境三者融为一体,毕现了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精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