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一段”实现人生最好告别

 木易斋 2017-06-26

“最后一段”实现人生最好告别


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一个个幸福人生构成幸福环境、幸福社会、幸福城市。“老年幸福”是“幸福感城市”中一个重要的幸福指数。从步入老年,到告别人生,“临终质量”则是老年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临终质量”也被称作“死亡质量”。通过服务老年人、介护失能老人,提升“临终质量”,作“最好的告别”,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浙江老年报》日前发表《失能不失爱——“失能老人”家庭困境调查》,讲到如何帮助失能老人提高生命质量,“让失能老人家庭拥有更好生活,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而杭州市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市失能老人和半失能老人有9.07万人,占老年总人口的5.7%。

去年发布的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是: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为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8.3%,所占比例更大。调查还发现诸多“短板”,比如老龄服务发展不平衡,供求矛盾依然严峻;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严重不足等等。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被称为“失能老人”。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分析,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6项指标,一到两项做不了即为“轻度失能”,三到四项做不了为“中度失能”,五到六项做不了定义为“重度失能”。

从强大的“势能”,到渐渐的“失能”,是人生的大趋势。我们都知道人生的两头极重要:孩童与老人;纵观人的一生,“幸始善终”当然是最好的。“幸始”即幸福的童年、幸福的开始;而“善终”就是“最好的告别”,尤其对失能老人有好的介护,有临终关怀。

提升“临终质量”,就是用生命质量的宽度,替换生命时间的长度。在我国,“长度观”“长寿观”确实根深蒂固,“养老”目的是“延老”。而在日本,已确立了作为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介护”工作,基本理念是提供“自立支援”,努力帮助老人实现独立自主的品质生活。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的办法。在美国,由于阿图·葛文德的倡导,已越来越重视“姑息治疗、善终服务”这个新的医学与护理阶段,在“积极治疗无效”和“最终死亡”之间,不以治疗为主,而以帮助病人减少痛苦,在亲人的陪伴下,在善终服务医护人员的调理下,作“最好的告别”,安宁地辞世。

琼瑶所说的“尊严死”,就是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我国已有老人发起“临终不插管”俱乐部,要避免“工业化”地死去,提升“临终质量”,实现“最好的告别”。

“临终质量”的提升,跟社会有很大关系,而现阶段跟自己个人及家庭的关系更为重要。面对死亡有无数多的“挑战不可能”之门,如何跨过“最好的告别”的成功之门?老人在迈向生命终点之际,需要认真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