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闷乱不堪、扰乱心神如何清除体内虚烦?【240期】——栀子豆豉汤

 李静曦 2017-06-27

  今日练习

  陈某,女,17岁。

  患者7日前 “感冒”,发热恶寒,发热多,恶寒少,一日发作两三次;汗出不畅,身痒、体臭,洗浴后体臭仍不减。头晕不呕,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微弱。

  处方:__汤。2剂。

  服药1剂,身痒即止;2剂服完体臭等症消失。

  答案下期公布

  上期答案:栀子豉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上一期:右上腹疼痛、伴寒战吐酸水如何根治?【239期】

  上期原医案

  袁某,男,24岁。

  患伤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予麻黄汤一剂,不增减药味,服后汗出即瘥。

  历大半日许,患者即感心烦,渐渐增剧,自言心中似有万虑纠缠,意难摒弃,有时闷乱不堪,神若无主,辗转床褥,不得安眠,其妻仓惶,恐生恶变,乃复迎余,同往诊视。

  见其神情急躁,面容怫郁。脉微浮带数,两寸尤显,舌尖红,苔白,身无寒热,以手按其胸腹,柔软而无所苦。

  询其病情,曰:心乱如麻,言难表述。余曰无妨,此余热扰乱心神之候。

  乃书栀子豉汤一剂:栀子9克,淡豆鼓9克。先煎栀子,后纳豆豉。一服烦稍安,再服病若失。

  按语:伤寒发汗后出现心烦,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邪仍不解,表证仍在,可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之法,如《伤寒论》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另一种是汗后邪去,表证已解但有余热留扰胸膈,则用栀子豉汤以清热除烦。本案汗后心烦,而身无寒热,舌尖发红,邪气入里化热之象,则属于后一种,故用栀子豉汤汤取效。

  学习经典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375条: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各家论述

  刘渡舟:栀子豉汤以善治虚烦证而著称。“虚烦’是一种证候名称,其病理特点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虚”是指无形火热邪气,‘烦”是指心烦主证。

  “虚烦”并非一般的心烦,仲景称之为“心中懊侬”,形容其心中烦乱,难以名状,而又不能制止,无可奈何,往往使人坐卧不安。

  由于是火郁气结,所以有时可兼见“胸中窒”, “心中结痛”或“心烦腹满”等气血郁滞不利的特点,可统称之为“火郁证”。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所以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

  栀子苦寒清热,但因其体轻而上行,清中有宣,与苓、连苦降直折不同。凡火热郁而烦者,非栀子不能清,所以丹栀逍遥散及越鞠丸的火郁都用栀子而不用其它。豆豉气轻味薄,既能宣热透表,又可和降胃气,宣中有降,善开火郁,同栀子合用治疗火郁虚烦甚为合拍。

  服用栀子豉汤后有“得吐”的反应,这并不是药物本身能催吐,而是火郁作解的一种表现形式。因为火热郁于胸膈,气机被困,服药后火郁得以宣发,气机得以伸展,正气拒邪外出所以会发生呕吐的情况。

  临床所见,凡是郁烦证情越严重,服药后得吐的机会也就越多。如果郁烦并不严重,那么服药后也有不吐而愈,不可绝对而论。

  黄元御:发汗、吐、下,土败胃逆,君火不降,故虚烦不得卧眠。剧则陈郁填塞,浊气熏心,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吐其瘀浊,则阳降而烦止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