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薛国安 张子谦的琴苍劲爽快,天真烂漫;而刘少椿的琴古拙厚重,明显是两种风范。 一代宗师张子谦先生是杰出的古琴演奏家、教育家。他十三岁时师从广陵派第九代传人孙绍陶习琴,与刘少椿师出同门。然而,张子谦先生出于“广陵”,而并不囿于“广陵”,其琴风因具有鲜明的“张氏”风格而独树一帜。 关于张子谦的琴风,较有代表性的介绍和评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读者特别是习琴者,或许可以从中获得某些方面的体悟。 首先是张子谦先生自己的记录和介绍。1955年6月,刘少椿由扬州赴沪参加今虞琴社观摩演奏会。张子谦先生在其《操缦琐记》中这样写到:“少椿寓宝森家,晚往访。十余年不见,欢然道故,至弹数曲,少椿谓我之指法已有变更。余初不自觉,细思,言颇中肯。近十年来,余弹各家曲调,无形中不无受其影响,亦势所必然也。” 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琴家唐健垣谒张子谦先生于沪上,请教先生何故多改吟猱为上下进退音。张老喟然叹曰:“此余久处上海十里洋场,雅集、演奏过多之害也。琴雅集每杂以筝琵,如继之以琴,虑琴音幽渺,不免按弹加力、变化指法以发入耳之强音。1956年余转职为上海乐团古琴演奏员,其时扩音器材简陋,以大古之琴音而与筝琵箫笛争胜,不免易从容圆活之吟猱音为大动作之进退音,使听众变观众,沾沾自喜以为得计,而陋习成矣!奈何!” 再看孙绍陶先生之子孙金绶的介绍。2011年7月,刘少椿的外曾孙女赵晔看望孙金绶老人。谈话间,孙金绶说:后来张子谦去了天津,然后是上海。由于职业、地点的变化,张子谦的古琴风格与传统的广陵派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但后来张子谦从上海来看望我父亲的时候说,《龙翔操》《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是老师亲授,我永远不会改变;不过后来,即便是这三首曲子,他的风格事实上也还是发生了改变。 郭平在《古琴丛谈》中也提到:“(孙绍陶)两大弟子的琴却有着极大的差别。张先生的琴苍劲爽快,天真烂漫;而刘先生的琴古拙厚重,明显是两种风范。” 成公亮先生认为,张子谦从孙绍陶先生学琴,结果却与老师的风格相距甚大,他并不是一个重复老师的“好学生”,而是一个“个人风格强、创造性强的琴家”,“这正是他信奉艺术上独立自我的结果。如果一定要学得和老师完全一样,那琴坛只是多了一个像孙绍陶却很可能不如孙绍陶的影子,而失去了一个张子谦,这将是多么大的损失。” |
|